![]() 團隊配合能互補不足 ![]() 近年不少學校都支持學生科創發展 ![]() 徐子恒 ![]() 團隊透過大量準備工作,才能 晉級至複審階段。 學生:冀代表澳門出賽 二○二二/二○二三學年潛能拓展創新菁英賽吸引大批學生參賽,超過四十份作品晉級複賽階段。不同類別的作品同場呈獻,冀能獲評審們肯定,他日代表澳門出外參賽。 機械人治心血疾病 在今屆多項參選作品中,不乏跨學科的作品,包括培正徐子恒的“磁驅動仿生微型機器人群”。徐同學表示,世衛組織近年公佈的報告中顯示,心血管疾病仍是致死率較高的疾病,藥物及手術治療均存在風險,患者普遍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控制病情。傳統的藥物不乏副作用,對患者身體造成負擔。我提出運用機器人發現並解決血管疾病的問題,提升微創手術的機會及效率,是靶向性治療,對器官造成的創傷較低。 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徐同學曾嘗試以螺旋型機器人及幹細胞微型機器人試驗,但在研究中發現它們均以個體方式移動,在效率受限下,功能受到限制。因此,他想起以群體方式解決效率及提升功能,因在動物界,不少動物以群體方式生存,解決個體動物的不足。 由於人體心血管較幼小及脆弱,利用無線磁驅動的功能,可穿透生物組織,對人體無害,在醫學界有著廣闊的前景。機器人群體可運用每個機器人間齒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利用磁場驅動形成群體。為了解決機器人在特殊環境內的驅動及安全問題,他認為利用水凝膠運送這些微型機器人,是一個可行及安全性較高的方法,加上使用了生物兼容性的材料,如氯化鈣及四氧三鐵的磁粒,它們都能在身體內降解,已獲美國FDA的安全認證。再者,其在機器人操作系統中測試了性能及可行性,從電腦至信號轉換器,再傳輸至接收器,從而驅動至磁場機器人,最後利用顯微鏡及電腦配合觀察。由於材料數量龐大,徐同學花費較多時間及精力才能選出合適的材料,增加作品的安全性。 展現作品不同之處 本次賽事參照“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一眾專家在中葡職中體育館內與參賽學生/團隊“現場交鋒”,了解學生的作品及提出意見等。徐同學表示,教授的意見是希望看到作品與眾不同之處,由於現時作品研究的方向是體外研究,意指能肉眼看到體內的情況,在體內觀察則需要使用其他設備:“我目前想到X光及超聲波技術,我傾向後者,因對人體傷害較低,價格相對低廉,但效果一般。”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