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澳門構建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平台路徑思考



本澳宜積極發揮中葡平台作用助力國家發展

    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



    澳門構建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平台路徑思考



    在高度融合的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的經濟貿易、文化藝術交流與互動頻繁,世界各國已經成為密不可分的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建立全球各國認同的國際權力觀、共同的利益觀、可持續的發展觀和全球的治理觀,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國際合作新方向,也為全球經濟貿易、文化交流提供了新基礎。澳門在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發揮澳門在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平台優勢,可以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構建全新的文化貿易與文化交流平台。習近平主席指出,“世界那麼大,問題那麼多,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中國不能缺席。”習近平主席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實踐,不僅可以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基礎,而且可以對外講述中國故事,對全球治理產生積極影響。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

    提出與構想之軌跡

    二○一五年九月廿八日,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正式向世界系統闡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命題。強調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標。二○一七年一月十八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的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中,全面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原則和實施路徑。同年十月十八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報告,系統闡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及其時代價值,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路徑選擇,標誌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長期指導思想。新修改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也強調指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二○一八年三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在序言部分增加了“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意味着人類命運共同體上升為中國國家意志。此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先後將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決議,世界經濟論壇、博鰲亞洲論壇等紛紛將其定為年會主題。

    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習近平主席高度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系統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基本內涵和實現途徑,為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支撐,更是身體力行在眾多國際場合中宣導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遠大目標,在分化的世界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並將其付諸實踐,蘊含着對歷史趨勢的把握和認識。二○二二年十月十六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提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宣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二○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指出,各國要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宣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共同破解“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一時代課題,共度難關,共創未來。

    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治國理政方略為世界未來發展提供了“東方智慧”。根據習近平主席在國內國際重大場合的一系列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不但是針對當前全球治理難題提出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和清潔美麗“五位一體”的願景目標,而且蘊含了世界各國在安全、政治、發展、文化和生態等方面的利益訴求,還包括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施路徑(見附表)。

    人類命運共同體尚在構建過程中,如何實現仍然是人們普遍關注的話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於行動。人類命運共同體不能僅僅成為一種聽起來很美好的政治理想,而是必須立足或依託於當代國際社會進行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世界各國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增進人類共同利益。除在政治合作方面、在安全格局方面、在經濟發展方面,尤其在文明交流方面,應該在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世界文明燦爛多姿豐富多彩,國際社會應該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世界各國要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合作,保存和延續人類共同的無形財富。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

    思想和文化基礎之軌跡

    習近平主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吸收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馬克思高度關切人的存在,對人的存在方式和交往方式方面凝練出了共同體思想。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

    自由人的聯合體”觀點。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質及其存在方式,系統論述了個體與社會共同體之間的聯繫。馬克思指出,“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並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德意志意識形態》也提到,“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

    習近平主席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理論基礎,繼承了馬克思有關共同體思想的精髓,二者內核具有同構性。習近平主席運用馬克思理論觀察世界,準確把握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規律,基於不同文明之間聯繫越來越密切的現實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並不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簡單複製,而是馬克思“共同體”思想的新時代闡釋和延伸,深刻地體現了理論的與時俱進。

    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主席特別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成果浩瀚無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傳承和發揚了中國數千年的優秀文化,並再現和創新了其當代價值。中國傳統哲學秉持“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為我們提供了觀察世界的基本方法和根本立場。《易經》提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莊子》中寫道,“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張載提出,“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程顥和程頤兄弟強調,“天人一理”、“天、地、人,只一道也”。“天人合一”思想概況了人類與大自然、宇宙相處的原則,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宣導的人類終極目標不謀而合。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所包含的構成要素來看,每個不同層面都蘊含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大同”思想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崇尚的“天下為公”價值共識,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之間具有一脈相承的價值共識。中國的“和合”文化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自覺,貫穿着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交往的基本理念。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深刻地反映了國際交往的基本遵循,也是處理中華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關係的重要原則。總之,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對天人理念、大同理想、和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是優秀中華文化在新時代國際交往中的應用。

    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尊重文化多樣性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文化原則,也是中國與葡語國家構建命運共同體應遵守的原則。中國與葡語國家應高度重視文化交流,堅持雙方文明互鑒,共建開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機制。

    文化本身具有“軟實力”的特性,人文交流已成為與政治互信問題、經濟貿易問題同一層面的關鍵問題,只有積極推進人文交流、文化往來才能促進政治、經貿的良好往來。由於歷史淵源的關係,中國與葡語國家之間在經濟、文化、法律和社會等方面一直保持緊密聯繫。中國致力推動中葡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多元產業發展,將中華文化與葡語文化緊緊相連,促進雙邊文化交流。

    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學性的時代命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復興的精神源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破浪前行、繁榮發展的精神武器,是中華民族屹立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脊樑。”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加強中國與葡語國家的文化交流正是文化自信的體現。    (上)



    鍾  怡



63

鮮花
60

握手
19

雷人
19

路過
34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