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開荊 ![]() 出席研討會負責人與嘉賓及與會者合影 學術宗教界研望廈條約史料 文獻整理共探澳門歷史角色 【澳門日報消息】城市大學澳門世界記憶學術中心、普濟禪院(觀音堂)僧侶慈善會及文獻信息學會昨合辦“中美望廈條約文獻史料挖掘與整理研討會”,約八十位來自學術界、宗教界、文化機構代表參會。與會者圍繞文獻整理的重要性及澳門歷史角色展開熱烈討論。 開幕式昨日上午九時半於觀音堂會議室舉行,佛教總會會長釋戒晟,中聯辦研究室主任管延斌、協調部副部長吳輝,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吳志良,文化局副局長蔡健龍,旅遊局副局長程衛東等出席。 研討會由文獻信息學會理事長兼城大世界記憶學術中心代表楊開荊主持。她指出,今年是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也是望廈條約簽署一百八十一周年,研討會旨在通過文獻挖掘反思歷史、弘揚愛國教育。 釋戒晟表示,普濟禪院作為條約簽署地,一直致力發揮歷史現場的文化價值,本次研討會為望廈文化研究及澳門愛國主義教育開闢新平台。 吳志良致詞中回顧條約簽署背景,分析澳門在歷史上的地理與政治特性,強調挖掘史料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唯有壯大綜合國力才能贏得國際平等。 文獻信息學會會長鄧駿捷則提到,學會長期關注史料挖掘,期望通過此次研討填補歷史空白,鼓勵年輕人參與史料整理。 國家崛起創機遇 學術研討環節由澳門大學澳門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鳳主持。城市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周平在“《望廈條約》歷史背景及對中美關係的影響”主題演講中指出,美國通過不平等條約確立的“長臂管轄”為列強霸權提供範例,如今中國的崛起為澳門參與國家外交事務創造機遇。科技大學社會和文化研究所歷史學博士生孟豆豆在“《望廈條約》研究的現狀與展望”中梳理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重新審視這一歷史事件對深化中美關係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楊開荊分享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的顧盛檔案,通過其信件、財務記錄等史料,分析澳門在中美關係史上的角色及當代影響。 會後,釋戒晟帶領嘉賓參觀條約簽署石台,並在觀音堂共進素食午餐。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