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 看過一個段子,中文老師出了一道練習題:✕✕的人流,讓學生填上正確的形容詞。老師期望的答案是“洶湧”,學生寫的答案卻是“無痛”。學生理解的“人流”,竟是“人工流產”,讓老師深感無奈。 想起這個段子,是因為最近到內地醫院學習,在婦產科醫生口中得知一些令人唏噓的醫院故事。 醫生告訴我,她的最高齡接生紀錄是為一名五十九歲的媽媽行剖腹產。醫學上,三十五歲及以上的孕婦被定義為高齡產婦。五十九歲,有些人已經可以抱孫,為什麼她要冒如此大的風險?原來這位媽媽本來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兒,女兒去外國旅行,結果不幸被綁架,慘遭撕票。之後這位媽媽每天以淚洗面,決定借助輔助生殖技術再次懷孕,名副其實“拼了老命”也要生。那邊廂,婦科病房裡有患者準備進行第九次人工流產;還有一個二十出頭的患者,三個月內做了兩次藥物流產。 不想站在道德高地評價他人選擇,但想從醫學角度談談人工流產。 人工流產方法主要分為藥物流產和手術流產兩大類。 藥物流產只適用於懷孕七周內,通過口服藥物終止妊娠。雖然毋須動手術,痛苦較小,但存在不全流產風險,需後續清宮手術。多次藥物流產亦可引發子宮內膜損傷、感染、月經紊亂、繼發不孕等問題。 手術流產適用於懷孕七周以上,包括負壓吸引術或鉗刮術等,可導致宮頸損傷、術後感染或宮腔黏連。所謂“無痛”人流,是通過注射麻醉藥物讓患者處於短暫睡眠狀態,避免術中疼痛。但術後仍可出現宮縮痛、墜脹感等不適,亦可出現噁心、頭痛等麻醉副作用。 對於孕育後代的機會,有人求之不得,有人為之鋌而走險,有人將之視如草芥。生育與否,應當仔細權衡利弊。望生殖醫療技術與科普教育共同進步,減少不育的苦、生產的傷、流產的痛。 陳于晴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