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童年流影》 初讀陳同學這首作品,覺得像是小孩子的塗鴉,如“書桌上的鬧鐘在啃食着黃昏的鹹蛋黃”,用詞組合很奇怪、繞口,大概有些讀者還會覺得很堆砌。但我認為無不可,同學初寫詩主要有考慮“三處”就好。 第一,詩語言可以奇怪,但必須有“現實處”,也就是出處。鬧鐘是時間的象徵物,啃掉被比喻成蛋黃的落日,合情合理。第二,是“共鳴處”,後面接“腹中藏着時間的齒輪”,我比較欣賞這句,不管是船長還是鱷魚,所有生命都逃不過時間的追趕,讀者自然能夠連結、有感。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能表現詩人自我的“個性處”,在這首作品中,就是陳同學的“書櫃深處”,在那裡,“鋼筆、拐杖、習題簿”這些現實才會詩化成“魔法棒、鈎子、斗篷”。這首作品後面玩的都是這種套路,即詩與現實之間的穿梭,我特別愛“人必須長大。但無人告訴我們,長大是必須的”這種令人沉痛的往返。讀畢,我心中的畫面是:小孩手中拿着紙飛機,在虛擬飛行。——鳴弦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