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創外科新技術研討會昨舉行 ![]() 鄺 珉 ![]() 梁棋 ![]() 曾毅克 健促會辦研討會 線上線下逾二百人參與 微創外科手術創傷減康復快 【澳門日報消息】由澳門健康及促進學會主辦,澳門醫學專科學院及澳門大灣區醫療工作者協會支持的“微創外科新技術研討會”昨日上午十時假澳門置地廣場九樓的何鴻燊博士醫療拓展基金會舉行,探討與微創手術相關的症狀,包括內鏡治療、消化道支架的應用和甲狀腺手術等。參與活動的線上線下總數超過二百人。 內科病採外科治療 澳門科大醫院外科醫生、澳門健康管理及促進學會理事長鄺珉表示,如今除傳統外科疾病的外科手術治療外,傳統上一些內科疾病也開始採用外科治療方式。外科微創技術不斷發展,外科醫生借助先進技術開展了許多傳統工作,出現“內科醫生外科化”的說法,例如消化內科醫生利用腸鏡、胃鏡等內窺鏡,對消化系統腫瘤、良性疾病(像消化道狹窄)以及膽道系統、泌尿系統結石等進行外科治療,讓原本需“開大刀”的疾病能通過微創方法治療,提升了病人治療感受和恢復效果。 賁門失弛治療效顯 澳門胃腸肝病學會副理事長、醫生梁棋表示,澳門在胃腸科微創領域緊跟世界潮流,技術應用與國際同步,且在超級微創技術治療罕見病方面取得一定成績。在胃腸科超級微創技術及賁門失弛緩症治療上,澳門約十年前開始引入並應用“隧道技術”,通過消化內鏡從口腔或肛門插入,在黏膜層創造第三個空間,用於治療如賁門失弛緩症、黏膜下腫物、腔外病變等疾病,尤其在賁門失弛緩症等罕見病治療上,至今累計治療近三十例,術後病人症狀立即緩解,住院時間縮短,康復快,且隨診多年效果顯著及良好。 引機械人手術系統 科大醫院外科醫生曾毅克稱,微創手術的目標與近幾十年提出的“快速康復外科”理念一致,旨在盡量減少創傷。微創技術可利用攝像頭設備伸入體內觀察,醫生可以在遠離手術部位的地方操作,將疤痕隱藏在看不見或更隱蔽的地方,術後甚至讓人幾乎看不出做過手術。 本澳在微創手術的發展成熟,亦不斷引進新技術,引入機械人手術系統,擴展微創手術治療,幫助患者減少術後創傷及加快康復。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