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軟硬件準備防風減災 隨着“馬力斯”登陸後減弱,氣象局昨解除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馬力斯”威力不大,只是懸掛三球風球,但雨打風吹,四名來澳的內地女童在橫琴口岸巴士總站附近疑被強風吹倒的水馬壓傷,漁翁街附近塌山泥,十月初五街的舊樓外牆剝落。 時序入夏,正是本澳的風雨季。氣象局早前預測本澳今年約遇上四至七個熱帶氣旋,當中可能受強颱風或以上級別影響。在全球暖化的大趨勢下,預測今年四至九月的平均氣溫屬正常至偏高,並可能出現極端強降雨過程。早前罕見落冰雹,佐證近年隨着全球氣候變化,本澳所遭受的極端天氣愈演愈烈,城市的抗禦能力備受考驗。 近年受極端天氣影響情況確有增加趨勢,以熱帶氣旋為例,自一九六八年以來,本澳共發出過七次十號颱風信號,其中三次是近六年發出,顯示近年本澳受熱帶氣旋影響更頻繁,也更嚴重。 為了減低颱風及暴雨造成的災害風險,不論是防災措施和民防機制的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甚至是社區防災等不同層面,環環相扣,政府和居民都應提高戒備,採取更有力、有效的應對措施,思考現有的預警系統和應急流程需否根據極端天氣事件的特點不斷優化,確保在颱風或暴雨來臨時能迅速啟動,果斷實施必要的防災措施?隨着人員流動及對外交通的不斷擴大,應否進一步探討與鄰近地區的應急協作及互相支援? 政府制訂防災減災十年規劃以來,積極優化應對颱風及風暴潮的軟硬件,如每年恆常的大規模“水晶魚”演練,強化民防架構應對災害的協同能力,加強訊息發佈及制訂一系列疏散撤離方案等,多項防澇排洪的基建工程亦陸續完善及上馬。因風雨衍生的城市安全隱患,不容忽視。如連場暴雨下,經常有不少行人路地磚損壞、鬆動,更有部分行車道地陷,威脅行人及駕駛者生命安全。樓宇老化且缺乏維修保養,風雨後外牆石屎剝落亦越發常見,甚至不時有風雨後的斜坡山泥傾瀉事故等,均需要當局正視。 夏 耘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