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海淘”新規碰壁 韓國政府日前發佈限制“海淘”(個人海外直購)新規引發爭議,隨後韓總統辦公室宣佈暫緩執行並向國民道歉。 韓當局以“影響國民安全和健康”為由,計劃從六月起,禁止兒童用品、電器等八十類“海淘”產品在未獲安全認證情況下在韓國內流通。該方案被解讀為全面禁止“海淘”,輿論稱嚴重限制韓國消費者的選擇權。 過去十五年,“海淘”成為韓國人日常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韓國關稅廳最新統計,電子商務貨品的進口通關數量在二○○九年僅為二百五十一萬件,到去年增加到超過一點三一四四億件,增長超過五十倍。同期,這些“海淘”貨品的進口額從約一點六七億美元漲至五十二點七八億美元,增長超過三十倍。 從此次風波看,韓政府制訂政策的過程存在不少瑕疵。在當前韓國政治極化加劇、兩大政黨激烈鬥法下,出台某項政策往往着眼於“政治效果”,充滿投機性和片面性,缺少科學性與合理性。“海淘”新規是當局在前期研究和與民溝通都欠缺下倉促出爐,其結果可想而知。 儘管韓當局一時擱置“海淘”新規,但韓國內仍有支持者。比如首爾市長吳世勳表示,“即使令‘海淘’消費者承擔不便,安全和企業保護是不能放棄的價值”。因此,“海淘”新規很可能在修訂後重新發佈。除了全面綜合考量韓國內消費者的不同訴求,如何建立更公平有序、開放包容的跨國電商發展生態是韓當局需考慮的重要問題。 叮 叮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