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聲色點擊)明天去飲茶!

明天去飲茶!



    葛亮的《燕食記》是朋友年前送來,一直放在書櫃未開封。早前病了躺在家,高燒古怪,燒一會退一會,退燒時人特別精神,睡不了,隨手拿起《燕食記》,才看了幾頁就不想放下,重返追小說的少年時代,渾然忘記發燒,看着看着竟然有餓的感覺,這書比退燒藥管用。

    《燕食記》以百年老茶樓同欽樓盛傳在年底結業作引子,從嶺南飲食文化風土習俗着眼,借茶樓師徒的傳奇勾勒珠三角的百年滄海桑田。最好看的還是書中的飲食風物,是我這個生於珠三角長於珠三角的“六○後”最熟悉的人間煙火氣。

    小時候居於廣州西關,兒時的美食記憶除了舅婆的廚房、媽媽的廣東鑊,就是分據上下九路的廣州酒家、蓮香樓、陶陶居。陶陶居的滿洲窗、摘了又掛的牌匾、點心車,全是老廣州的集體記憶。

    《燕食記》寫的是香港廣式茶樓,我看的時候全是兒時廣州茶樓、少年時澳門茶樓的影子,最能代表老廣州的市井煙火,非傳統茶樓莫屬。合上書時想想,如今在小城想找間傳統廣式茶樓還真不容易,掛念從前冠男滴油的肥美拖地叉燒。

    不論是香港的茶樓還是澳門的茶樓,都源自廣州,前世是廣州二厘館,平房作店,木枱木椅,茶價二厘,故名二厘館,平民館子。廣州人上茶居飲茶的習俗最早可追至清同治年間,品茶食點,老廣州口中的茶居,其實也是“老古董”。

    兒時居於廣州,物資貧乏年代,廣府人還是不捨得離棄傳統習俗。廣州酒家、陶陶居依舊有茶飲有點心吃,雖說要大清早趕去霸位,點心車一出即被哄搶一空,來來去去就是叉燒包、糯米雞、腸粉、白糖糕,仍是廣州人的心頭好。

    兒時最期待的,就是父親一句:明天去飲茶!

    (《燕食記》的老廣味道 · 一)



    程   文



61

鮮花
59

握手
12

雷人
30

路過
69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