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以文興旅 以旅興城 :澳門建設“演藝之都”芻議



“演藝之都”建設是系統工作,其一可加強與澳門相關歷史人物事蹟的挖掘。

以文興旅 以旅興城 :澳門建設“演藝之都”芻議



    過去一年,澳門經濟逐步走出低谷,邁向復甦。現時政府有序落實“1+4”規劃,致力構建符合澳門實際的產業結構,包括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澳門文旅產業具備廣闊的發展空間,推廣紅色旅遊,開發海域資源、發展海上旅遊,以及打造“演藝之都”,對於加快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如何發揮優勢,以文興旅、以旅興城,實現“文”、“旅”圓融銜接,賦能經濟適度多元,既考驗政府的施政智慧,也是政府和業界必須面對的挑戰。

    一

    長期以來,旅遊業一直是澳門的支柱產業,在澳門產業結構中扮演重要角色。需要指出的是,澳門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低,面臨土地資源嚴重不足、產業結構亟需調整等問題。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政治格局、經濟體系、貿易規則等重組步伐加快,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突顯。在此背景下,意欲更大作為促進經濟適度多元,需要創新思維,勇於攻堅克難。加快重點文旅項目建設,闖出一條具澳門特色的文旅產業發展道路,不失為一條可取的路徑選擇、一個努力方向。

    在產業結構中,旅遊與文化之間從來都是關係密切互為表裡互動相生的元素。要實現“文”、“商”、“旅”三者有機結合,應致力打造一批市場前景好、帶動性強的優質文旅融合項目,讓各地遊客更好地感受和體驗澳門的生態魅力與文化韻味。要整合全域旅遊資源,開發特色產品,促進文旅產業發展,為穩步推進經濟適度多元注入新動能。《二○二四年財政年度施政報告》明確了施政方向和施政重點。研讀《報告》文本,可以發現,關於建設“演藝之都”,倡導“體育之城”,塑造“教育之城”形象等兼具開拓性意義和經濟發展前景的設想舉措,多有着墨,都融匯在“推動文化及體育產業持續發展”、“充實‘一基地’內涵,塑造文化之城”等段落中。從中可見政府業已深刻認識到文化的潛在力量,高度重視發展文化事業,並且集聚資源,有計劃有步驟朝着目標推進。這是可喜現象,令各界充滿期待。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二○一九年四月,文化和旅遊部印發了《關於促進旅遊演藝發展的指導意見》,將推進旅遊演藝的轉型升級作為首要任務。二○二三年初,着力打造“演藝之都”首次寫入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市委正式印發《北京市建設“演藝之都”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二○二三年至二○二五年)》,着眼於建設凝聚薈萃、示範引領、服務群眾的“演藝之都”。二○二三年一月至十一月,北京全市共開展營業性演出44,701場,覆蓋觀眾達1,064.7萬人次。上海早在二○一七年就提出打造“亞洲演藝之都”的目標,以“年均四萬場演出”作為硬指標,總建築面積逾14萬平方米的上海大歌劇院等一批重要場館施工按下快進鍵,“亞洲演藝之都”建設熱火朝天。二○二一年更是取得3.8萬餘場演出的亮麗成績。近年西安、杭州、深圳等地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優勢,相繼提出建設“演藝之都”的目標,形成運作順暢的完整產業鏈,取得不俗的經濟文化效益。

    拓展文旅產業,是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的一個重要路徑選擇。相比京、滬、深、杭等大經濟體量城市,澳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民風淳樸,文藝氣息濃厚,建設“演藝之都”,具備獨特優勢。這座人友善、安全高效、旅遊休閒產業發達的國際性旅遊城市,擁有豐富的文旅融合運營經驗。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數量可觀,蘊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對演藝產品和市場需求較大。近年來,無論文商旅融合、藝術進商圈,還是夜間經濟轉型升級等政策導向,都為演藝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輿論氛圍。得天獨厚的歷史城區世遺資源,加上種種利好產業基礎和政策因素,匯聚成一股前進力量,推動並加快了澳門從“文藝小城”走向“演藝之都”的步伐,為澳門打造“演藝之都”提供了絕佳機遇。從這一角度觀察,《施政報告》提出着力建設“演藝之都”,可以視為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目標指引下的重要部署,也是政府務實求真的工作安排,甚至可以說是推進經濟適度多元的順理成章的措施。當然,這一切乃建基於綜合評估澳門文化優勢之後作出的科學謀劃。這些優勢已經也將繼續為“演藝之都”的建設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源。

    澳門是一方文學熱土,一塊文化沃土,一處多種族多文化和諧發展的微型經濟體。五百年來,澳門被宗主地文化嶺南文化和自身獨特的“澳門文化”所浸潤所涵養,積澱成“小而精”、“小而美”、包容多元、內蘊精彩的澳門文化。在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轉型中,勢必促進演藝產業再次勃興,贏得各地遊客“另眼相看”直至“過目不忘。”這樣的陳述是有事實依據和數據支撐的。自二○一一年以來,國際幻彩大巡遊活動已舉辦至第十屆。“二○二四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在澳門舉行,吸引了80餘支來自世界各地的巡遊隊伍、約1,800名表演者參與,為各地遊客和本土居民獻上精彩絕倫的文化盛宴。二○二三年四月至五月舉辦的第33屆澳門藝術節,推出超過100場演出、藝術展覽和各項延伸活動。同年十月至十二月,第五屆“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舉辦,推出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展等7個項目70場活動,近600名演藝人員參與。去年以來,澳門成功舉辦了近500項、超1,200場次的大型演出,其中僅流行音樂演唱會就超過150場,涉及海內外藝人及藝人團體70多個。今年春節期間舉辦了“龍騰舞躍賀新春”等多場演藝活動,推出“樂韻悠揚大三巴”音樂會,更是吸引大批旅客前來觀演。

    數據是基於事件的統計結果,對數據加以匯總、分析,有助於開發數據的功能,發揮數據的作用,可以提取實用資訊,形成理性科學的結論,為後期制訂政策規劃做準備。雖然讀來略為枯燥,卻具說服力。以上統計,從不同維度及時有力且不容質疑地彰顯了澳門演藝活動的活力、魅力和吸引力,體現了澳門的資源優勢,亦未嘗不可視為吸引遊客的一大文旅優勢。時至今日,政府倡議的建設“演藝之都”已經得到業界的大力支持,得到民眾的積極回應,擁有廣泛堅實的社會基礎。繼“美食之都”後,“演藝之都”已然是澳門一張具文化和商業號召力的新名片。各類流行音樂演唱會、古典名家演奏會、舞台劇等活動輪番上演,吸引世界各地同道及文藝愛好者慕名而來。某些場次的排練、演出甚至出現萬人空巷、一票難求的盛況。即使出現令各方始料不及的交通擁堵,傳來居住區有“噪音”擾民以及居民出行不便的“異音”,也都從側面印證了文旅產業的巨大市場,昭示了澳門發展文旅產業的美好前景。

    二

    一般而言,演藝作品具有傳播思想、蕩滌人心、怡情養性、激發共鳴、促進共識的功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向來深受各地遊客和當地居民歡迎。對澳門來說,每天絡繹而來的遊客,本身就是巨大商機和發展演藝市場的重要基礎。對不同層次不同消費需求的遊客而言,他們遊覽澳門,更希望深入欣賞澳門。來澳休閒娛樂、觀光購物期間,如果能夠觀摩、欣賞到愉悅身心或開拓視野或震撼人心的文藝表演,不啻一段美妙而難忘的文旅體驗。

    從學理層面分析,“演藝之都”的基本屬性包括:一、劇場數量多,劇碼品種多,觀眾人數多,運營可持續性強,擁有一批穩定的創作、製作隊伍,演藝產業具相當規模;二、演藝市場對城市經濟、社會、文化事業的發展有顯著的貢獻能力,演藝業具備提升所在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塑造形象的能力。實際上,站立全球城市文明發展史角度看,打造“演藝之都”,多為城市發展的戰略組成,是城市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到相當程度時,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追求,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現。澳門建設“演藝之都”,固然離不開自身厚實的歷史底蘊和獨特的文化優勢,更離不開合理科學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卓有成效的規劃和政策措施,將極大限度釋放活力,促進“演藝之都”的建設發展,進而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是澳門的發展定位。諸如“美食之都”、“教育之城”、“體育之城”以及“演藝之都”,各有亮點動力,都將在不同層面為澳門的發展加持助力、增光添彩。

    那麼,如何做到官民合力,同心同德,更好推動“演藝之都”的建設與發展呢?細而言之,在建設“演藝之都”進程中,當難以避免地出現各種問題、面臨各種挑戰時,將如何坦然面對呢?作為一項豐富多元的系統工程,建設“演藝之都”涉及面廣、內容繁多,亟需創新發展思路。要理性科學地研討演藝市場的錯位發展、演藝項目的開發與建設、演藝消費的評估與開拓、演藝傳播的着力推進、規範演藝行業的管理及加強管理人才培養等現實問題。從外部看,在與北京、上海、杭州、深圳、西安等致力於“亞洲演藝之都”、“中國演藝之都”建設的城市“競爭”時,要避免正面“交鋒”,而是突顯自身優勢,精準發力,講求錯峰發展。內部看,政府要肩負起主導作用,打破各種行政壁壘,協調好各職能部門的分工與合作。微觀層面看,無論是行業內部的提質增效,還是行業外部的聯動發展,基礎設施、內容創作、專業人才、票務經紀等方面的問題仍然有待完善。不但演出市場的各環節缺一不可,而且還要協同運作協調發展,進而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通過市場機制驅動各個環節,讓資源要素自由流動,最終實現優化資源配置。現在僅結合演藝行業的運作規律、產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演藝業存在的現狀問題,簡要陳述建設“演藝之都”的如下粗淺設想:

    第一、堅持國家安全、國家利益至上,優先弘揚大灣區和澳門歷史文化的原則,創作演出節目。無論本土原創劇目還是引進外來劇種,其內容應以淨化人心,弘揚正能量,樹立文明風尚,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為依歸。既要以海納百川的姿態擁抱演藝萬千氣象,又要嚴把內容關,杜絕對特區安全事務構成負面影響的演出活動。

    第二、成立“演藝之都”建設委員會,架構編制由公職人員、民間人士和專家學者按合理比例組成,有效統籌建設事務,發揮實質性作用。時刻追蹤分析口碑好、影響力大的國內外先進演藝城市的演藝業態,研判演藝產業發展趨勢,高質量制訂出台《澳門建設“演藝之都”中長期規劃》。

    第三、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掀起充分認識“演藝之都”建設的重要性及其意義的宣傳輿論熱潮。有必要在機場、碼頭、車站、政府辦公樓大堂、各口岸出入境大廳等場所播放演藝資訊,及時更新並增加演藝資訊播報量,爭取做到演藝資訊無盲點全覆蓋。

    第四、澳門是一座存在感顯豁、具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城市。現時澳門演藝資源要素集聚度、觀眾參與度與城市的國際地位不匹配,演藝產業與城市融合度較低,功能拓展及氛圍營造有待強化。要改變演藝市場運營流於碎片化非專業化的現象,提升產業的區域統領力、輻射力。

    第五、挖掘整理對澳門產生正面影響或與澳門關聯度密切者如湯顯祖、林則徐、鄭觀應、孫中山、葉挺、郁達夫、冼星海的事跡,為之塑像並安置於機場、碼頭、關閘的公共區域供參觀瞻仰。當遊客入境時,迎面即能感受澳門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可將演藝場館定名為則徐體育場、星海影劇院等,讓鏡海大地的空氣中時刻流溢着文化氣息。在忠於歷史真實的前提下,鼓勵以名人事跡為素材創作演藝作品,演活澳門劇目、演好中國故事。

    第六、完善既有演藝場所設施的更新、修繕,適量活化或增加建設新場館,進一步築牢演藝文化空間,增加承載量,發展新質生產力,豐富居民文化生活。使城市精神文化特質更突顯、人文內涵更厚實、文創產業更發達、文化事業更繁榮、文化交流更頻繁。全方位提高城市品味與活力,為經濟適度多元發展蓄勢蓄力。

    第七、由政府牽頭,整合演藝資源,協調各演藝團體機構,建立包含演出運營、經營管理、造勢宣傳、行政管理等分工協調機制。加強原創精品的創作能力。創作能夠反映澳門中西交匯文化、嶺南海洋文化和本土文化內涵的特色劇碼,引進國內外經典劇目,進行劇碼內容與演出形式的改編。

    第八、實施優秀劇碼駐演巡演制,加強劇場劇院聯動,為優秀劇碼特設檔期,建立中長期駐場合作機制。對既有人才提供更好的演出環境和職業發展規劃,鼓勵劇院劇團與院校聯動,強化人才培養。靈活聘用方式,着力吸引國際高端舞台藝術編導人才和演員以及演出經紀人才。

    第九、演唱會主承辦方往往選擇具備策劃能力、執行能力、專業技能的優秀團隊打理,若有偶像、當紅明星、天王巨星的演出,其票房收入可觀,觀演人數火爆。建議“演藝之都”,提供多元娛樂,將遊客的“怡情”空間從博彩場所延伸到演藝場館創造條件。要清醒認識到演唱會是演藝產業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內容。讓演藝場館托得起震耳欲聾的重金屬聲浪,容得下古韻悠悠的簫管琴瑟、嗩吶琵琶聲;建設“演藝之都”要避免建成“演唱會之都”,要辨析二者的聯繫與區別。

    結  語

    回歸以來,澳門經濟快速增長,城市綜合競爭力穩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建設,給澳門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了各種挑戰。培養新動能,拓展新興產業,加快產業轉型,積極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高質量紮實推進深合區建設,是國家對特區發展的期望。二○二四年是“1+4”規劃實施開局之年,政府致力於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結構,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豐富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內涵。發展文旅產業,是新時期澳門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路徑選擇。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早日建成“演藝之都”,是政府的施政願景,更是居民的心願期盼。我們深信也預祝願景與期盼早日化為現實。



    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  劉景松



100

鮮花
24

握手
14

雷人
71

路過
12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