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那是一種鄉愁的滋味



《文字裡的古早味——澳門作家的味蕾》 編 者:穆欣欣 出 版:澳門日報出版社

    那是一種鄉愁的滋味



    ——我讀 《文字裡的古早味——澳門作家的味蕾》有感



    “舌尖上的鄉愁代表了童年最初始的味道,味蕾的記憶要比大腦的記憶來得更持久綿長。”——題記

    曾經遠離祖國母親的孩子啊,他的心裡有多少鄉愁難以表達。而那一份份真摯的情感變成澳門作家筆下獨特的味道。在澳門那段與祖國母親分離的日子裡,美食是他們關於故鄉最美好的精神寄託,也是最深切的鄉愁。

    現在的煲仔飯總是“拿來”的。如臘味煲仔飯、豬雜煲仔飯、黃鱔煲仔飯等等,有時吃了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有時吃了是純粹在品嘗“美食”,但從沒有想過它和我們會有什麼的羈絆。但在作家袁紹珊的筆下,煲仔飯似乎有了那“瓦蓋一掀,春天便現身桌上”的“襲人的排場”。而她在冬天吃得最多的就是南瓜臘味飯,卻是我的舌頭從未感受過的。

    所謂“秋風起,食臘味”,但只吃臘味彷彿抵抗不了冬日的寒潮。於是,臘味與泰國絲苗米在電飯鍋裡的碰撞,成為了每逢冬日飯桌上必定重現的童年。每逢新年,她那位沉默寡言的父親也一定會為她煮一碗臘味飯。當時小小一掛的臘肉,直到新年時一家十二口才能吃上那麼一點,堪比當時的金條。

    在這個富足的澳門,我可以吃到來自五湖四海的美食,但由於它們太多太雜,離我的生活又太近,我真的不曾想到它們的珍貴,以及它們會離我而去的那天。

    炒飯,在如今澳門的街頭隨處可見。在譚健鍬先生的那個年代亦是如此,在澳門的飲食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無暇回家就餐時,茶餐廳的炒飯就是不二的選擇”。雖然,炒飯總是被認為是“快速的美味”,但在譚先生的口中卻是“鹹香適宜,甘醇四溢,入得喉嚨”,他發現澳門的美食亦是如此。

    許多美食總是會與身分掛鈎的,例如李鴻章代言的“李鴻章雜碎”,袁世凱代言的“狗不理包子”,彷彿傍上了身份就如同給自己身上鍍了層金,名聲就能夠遠揚四海。但澳門美食好像“更推崇平等意識、平民意識”,從不標榜榮華富貴,可見這種的美食能夠更加貼合大眾,更加“接地氣”。

    上述那些煲仔飯和炒飯,這些在廣府文化隨處可見的美食,也成為了澳門與祖國的紐帶,在澳門這個遊子數百年的飄遊之中,仍然維繫着與祖國的連枝。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的關聯也承載着澳門的普民大眾對於回歸祖國、思念故鄉的執着,也反映出了澳門與祖國在文化經濟上的同根同源。

    但澳門的文化雖與祖國同氣連枝,卻仍然在這片土地上閃耀着屬於自己的文化光芒。

    被葡國管治的數百年間,許多的葡國美食也跟隨着艦船和管治者一起漂洋過海來到澳門。儘管他們曾經在澳門耀武揚威,以至於許多的街道都是由葡國人的名字所命名的,但是澳門並沒有被葡國的文化所同化,而是在保留自身文化的同時,反將葡國舶來文化融入。“跟葡國雞一樣,西洋炒飯也早已不純粹是‘西洋’的風味了”。無論是來自五湖四海,東西南北,所有的文化都不會喧賓奪主。在這片土地上,中華之根仍然無法撼動。

    澳門,這座流浪在外數百年的小島,就如同它的美食一般“擁有平民意識、平等意識”,不以名而依,不以貴而傍。無論這座小島曾經如何漂泊,它的心始終停留在它的祖國母親那裡。如今,回歸後的澳門,隨着灣區建設日益推進,澳門居民也享受着祖國快速發展帶來的福利,它也因此煥發了新的活力。而伴隨了我整個童年的那些美食,融合的不僅是我的童年回憶,更是過往澳門歷史的記憶。不斷的不僅是我對於這片土地的情感,更是澳門與中華文化的根基與聯繫。

    現在,我在一家茶餐廳裡,舌尖輕觸炒飯的滋味,思想過去種種的鄉愁。寒潮已至,然而抬眼望去,依然發現澳門這片閃耀星光的土地的身後,是那永遠為我們遮風擋雨的祖國河山。暖意緩緩嵌在心上,好比味蕾的記憶來得持久綿長。



    初中組冠軍 劉開顔 培正中學



63

鮮花
81

握手
68

雷人
14

路過
1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