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銘傳行書語摘 讀清人書法絕句 劉省三銘傳 縱橫異略獻中朝,海角停軺舊富饒。 如此治才須治世,管商能合霍嫖姚。 臺灣原屬福建,光緒十一年,清廷敕令建省,全稱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是也。費行簡撰劉傳,謂皖人之論銘傳志節事功,幾在李鴻章上。銘傳,皖之合肥人也,李氏同鄉。字省三,號大潛山人。咸豐時鄉里倡辦團練,授千總,率所部入淮軍,稱銘字營,征戰驍勇,為淮軍之冠。由參將、副將、總兵洊擢直隸提督、兵部尚書。一等男,諡壯肅。余謂劉氏有三奇,讀書不多而詩有豪氣,授鉞中朝屢進秩而屢退官,雖行伍出身而具經略之才。志節見於《大潛山人詩鈔》,事功見於《劉壯肅公奏疏》。平生有二事不可磨滅,一為倡建鐵路,二為巡撫臺灣。先是,光緒六年中俄以歸還伊犂事議約,銘傳“每念中國大局,往往中夜起立,眥裂泣下”,因上《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摺》,略云:“中國自與外洋通商以來,門戶洞開,藩籬盡撤,自古敵國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強也。彼族遇事風生,欺陵挾制,一國有事,各國環窺”,“我以積弱不振,不能不忍辱含垢,遇事遷就,不惜玉帛以解兵戎,然而和難久恃,財有盡期,守此不變,何以自立?”謂自強之道,練兵、造器固宜次第舉行,機括則在急造鐵路,有濟於民生,尤利於用兵,東西南北相通,視敵相機策應,雖萬里之遙,數日而至,雖百萬之眾,一呼而集。奈格於朝議,未能施行。廼銘傳疏中所憂之日俄侵擾,不幸而言中。余固謂,讀書而不明理,雖多無益;既明理矣,當辨利害;既知利害矣,需議而能決;使能明斷矣,必須力行。銘傳出身微末,所讀不過醫卜星相與乎詭道之書,而服膺“治兵則在治國”,識大而慎小。當日議興鐵路,所重在一國之安危,民生利鈍實居其次,眾議滔滔,豈所謂識時務者耶。光緒十年,法軍覬覦臺湃,銘傳以閩撫臨危受命,赴臺督辦防務,抵臺之七日兵釁驟起,銘傳率部眾修築工事,身先士卒,與法軍相持數月,多番苦戰,力挫其銳,幸保臺灣不失。翌年命為臺灣巡撫,兩年後成建置,改二府三廳八縣為一州三府四廳十一縣,任內重整海防,興建鐵路,丈量田畝,制定賦稅,振興殖產,招徠工商,勸化撫蕃,提倡新學。治臺七年,全省稅入由九十萬両激增至三百餘萬両。此其經略之才也。嘗疏奏“窮言和者當思伊犁和而兵費賠償,天津和而義民受戮,臺灣和而琉球坐失,越南和而藩服無存。剜肉補瘡,期陵胡底。”久經兵事,歷江淮、直隸、貴州、陝西、臺灣,凡五進,而乞退之疏凡十四,非潔身高蹈,以策不見用事不可為,全身以待天下耳。以治臺興替頗招物議,因病開缺。甲午中日事起,有詔起服,以病卻之。乙未割讓臺灣,至九月初四日,日寇陷臺南,全臺宣告陷落,銘傳悲憤交集,十一月二十八日遽卒,年六十,時距其卸任臺灣巡撫四年六閱月。早有大志,嘗謂“大丈夫當生有爵死有諡”,果爾如其言。賦詩多豪雄語,如“好管是非生性直,不憂得失此心寬”,“志值壯年當自立,身逢亂世敢偷閒”,“為嫌仕官無肝膽,不受逢迎受折磨”,“謀國已蒼元老鬢,荷戈漸白少年頭”,“一年僅此日,萬里是前程”,類此頗見襟懷肺腑。此劉銘傳行書語摘,錄讀書作文矩範,親切為入法,透脫為出法。又錄元人仇遠詩:“艱危頻得文章力,嫁娶各隨兒女緣”,“無求莫問朝廷事,有恥難交市井人”,俱大有意思,其書法之工與不工餘事耳。連橫撰《臺灣通史》,謂銘傳能立長治之策,有大勳勞於國家,“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矣。”銘傳以臺地孤懸海外,當日深求利弊,曾奏請專駐臺灣,謂“臺灣為七省門戶,各國無不垂涎。每有釁端,咸思吞噬。前車可鑒,來軫方遒。所有設防、練兵、清賦、撫番數大端,均須次第整頓。”茲值台灣建省一百四十周年,吾人重覽壯肅之言,當有感於今日矣。 陳懷萱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