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燕堂夜話)引種與改良

    引種與改良



    參觀朋友在珠海承租的農地,發見一片荔枝林丟荒,甚感可惜。鄉親老吳謂,只須嫁接,一年即掛佳果。

    明代湛若水退休後返歸增城,途中到福建仙遊(今屬莆田)探看先祖發祥地。他在楓亭嘗到名品荔枝,懷核而歸,鄉親以之培育成功。沙貝荔枝高產易種,嶺南各地紛紛引種。人們紀念湛若水,將這種荔枝稱作“尚書懷”,俗稱“懷枝”。經過數代精心培育,又經繁殖演變,“懷枝”出現變異,結出的荔枝身上多了條綠線,肉質更爽甜清脆,成為珍品“掛綠”。從“懷枝”到“掛綠”,道出了引種與改良的真諦。

    莆田栽培荔枝始於唐代。郭沫若稱莆田“荔城無處不荔枝”。北宋名臣蔡襄在其所著述的《荔枝譜》(成書於一○五九年),就列舉了莆田荔枝三十餘種。這其實不是“人人都說家鄉好”那麼簡單。

    蘇軾有詩膾炙人口:“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蘇軾還有不少有關荔枝的詩作,有首詩寫他在惠州結交一位八十多歲的世外老人,他有三百棵荔枝,品質勝過名聞天下的“陳家紫”。蘇軾“飽食攜其餘”,“歸舍遺兒子,懷抱不可虛”詩中的“陳家紫”,即蔡襄《荔枝譜》推為“天下第一”的莆田“陳紫”。蘇軾還有詩讚曰:“含露迎風惜不嘗,故將赤日損容光。紅消白瘦香猶在,想見當年十八娘。”“十八娘”也是莆田名荔,宋代曾鞏《荔枝錄》云:“十八娘荔枝,色深紅而細長,閩王王氏有女第十八,好食此,因而得名。”

    荔枝原產中國,廣東和福建栽培最盛。引種荔枝的有印度、越南、馬來亞、緬甸、南非、馬達加斯加、以色列等地,甚至遠及墨西哥、美國、澳大利亞。



    石    城



89

鮮花
73

握手
58

雷人
93

路過
93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