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源於失敗 電影猶如六合彩,未到最後,不知道輸贏。 五十年前,史匹堡只是拍過兩齣長片的廿六歲後生仔,拿了環球公司四百萬美元拍攝《大白鯊》,以為一帆風順,豈料披荊斬棘,最後超支至一千二百萬美元,拍攝期也由五十五天拖至一百五十九天。這情況通常預示影片將失敗,史匹堡在拍攝過程中也預料將被替換,膽戰心驚,影片橫看豎看都不會有好成績。 皇天不負有心人。《大白鯊》首映後,勁爆衝天,締造了票房神話,成為Blockbuster鼻祖,史匹堡也成為大導演。沒有《大白鯊》的成功,史匹堡或許無法執導後來的《ET外星人》、《奪寶奇兵》、《舒特拉的名單》等。 影片的成功,或許源於製作過程的失敗。那時沒有電腦特技,一切採用模型技術。由於機械鯊魚笨重,不易操作,而且經常故障,嚴重影響拍攝進度,史匹堡對此臨危不亂,改用其他招數,就是“看不見更驚悚”。惡鯊逼近,但未見其影,全靠尊威廉士運用兩個音符,營造緊張氣氛,樂聲愈大,比喻惡鯊愈近。確實,觀眾聽到這樂聲,大家預料危機到來,這兩個音符至今仍是經典,代表大白鯊來襲。 最後,兩個鐘的電影,惡鯊僅僅出現四分鐘,效果超乎想像地逼人。這就是史匹堡的才華,用Less than More的電影語言,收起惡鯊出鏡頻率,更為嚇人。 因為影片驚嚇,導致許多人不敢到沙灘暢泳,泳客大幅減少;同時掀起全球的鯊魚恐懼,大量鯊魚被捕殺,至今瀕臨滅絕。原著小說作者Benchley萬萬沒想到有此影響,不過後來也引起全球對鯊魚的關注。 電影引致社會現象,不知本片是否第一,但肯定是活生生的例子,是真實的歷史印記。 (《大白鯊》五十年 · 下) 高 域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