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AI融合教學案例與反思

    AI融合教學案例與反思



    記得在大學的一門課中,筆者與學生預測與探討二○七○年代的強人工智能時代,那時電腦應已發展出自己的意識,能夠累積經驗,自行決定行動,處理高速運算,不必再依賴人類提供資料,就能自行學習與生成。所以半個世紀之後,周遭將充滿各種具備與人類同等智慧程度、甚至超越人類的人形機器人。那時候的多數學生,都已經歷過各種線上等VR虛擬學習方式,甚至連教師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內容、校園環境等,幾乎都要仰賴人工智能來協助作決策與解決問題。如果未來是無可避免的強人工智能時代,那現在的師生與家長,將如何發展出與人工智能共處與共生的因應準備?

    以下列舉幾個教學實例,供參考。

    首先,在跨科目教學輔助中,鼓勵各科教師運用AI技術輔助教學,具體案例如下:

    •使用AI進行文章摘要,提升閱讀效率。

    •透過AI設計課程問題、考試題目及教學活動,強化學習效果。

    •利用AI分析學生的成績,依據學習成效調整課程內容,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其次,在提高學習趣味方面,如在英文課程中,使用AI生成歌詞和編曲,將內容轉化為歌曲,讓學生透過有趣的方式學習英文。

    第三,提升作文教學效果方面,可使用AI生成作文大綱及簡短內容,提供結構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作文結構,進而完成自己的寫作。

    第四,資訊科技課程,將高中資訊課引入AI,讓學生了解AI的基本概念,並教導如何利用現有的AI程式碼,設計成個人化的AI工具。

    第五,根據不同科目需求,設計AI應用課程,如:

    •中文科學習利用AI教導學生如何做摘要。

    •地理科利用AI設計互動性地理變遷與相關問題。

    •歷史科運用AI繪製歷史時間線,提升課堂的直觀性與趣味性。

    •數學科透過數理模型,來解釋說明運算公式的原理、原則。

    至於在教師培訓方面,可針對以下重點進行:

    •培訓教師如何有效設計AI提示(prompt),獲取所需資訊,同時強調資料查證的重要性,避免AI生成虛假訊息。

    •讓教師體驗及學習運用各類AI平台,提升備課效率,簡化繁瑣的“人工”工作,讓教師能更專注於核心教學。

    至於在人工智能素養培育方面,如加強AI詐騙等防範:

    •舉辦AI詐騙預防工作坊,提升教師及學生對AI詐騙的警覺性,保護個人及校園安全。

    •加強教師倫理與責任,如何善用AI工具,而非被AI所取代。

    •強調AI作為輔助工具的定位,非替代教師的教學職責與教育使命。

    •避免過度依賴AI,忽略內容查證,導致課堂內容失誤。

    •重視課程中的各種動手操作與親身體驗的機會。

    •堅守教育本質,教師需清楚的掌握教學目標,避免過度依賴AI提供教學內容,而迷失教學方向與教學主體性。

    總之,至今在教學上使用AI,也應有以下的心理準備:

    •科技只能輔助,無法取代教師在情感培育、師生互動與班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學上訓練學生寫作時,利用AI工具,它能快速整理資料、校對語法,讓寫作更高效。但AI不能代替人的思考,學生雖然在學習中可以使用AI,但需有限度,把它當作為輔助,而不是主導。AI可以提供便利,但核心的思考和創新能力,還得靠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發現與探索。

    •AI生成的內容有一些特徵,比如,它們常用“首先,其次,再者,最後”這樣的邏輯性用詞,結構看似嚴謹,但刻板與制式化。另外,AI生成的內容往往句式比較重複和相似,缺乏人類寫作時的獨特靈性,少了靈光一現的感覺。AI生成的內容也缺乏個人觀點和情感。它們提供的訊息雖然工整,但缺乏深度和獨特見解。

    •當學生使用AI寫作越來越普遍後,教師是否需要給這些疑似AI生成的作業,提供回饋意見?這的確是許多教師的困擾。畢竟目前AI生成的材料,或許專家與資深教師比較能夠一眼看出其中問題,但初學者與學生較難看出其中問題,並誤以為AI講的都是對的。目前國際上對於類似AI在教育上過度被學生濫用的情形,尚無規範可以約束,這方面仍有賴社會各界共同關注。

    (本文承蒙劉楷凡老師提供寶貴意見)



    周祝瑛(大學教授)



28

鮮花
4

握手
19

雷人
94

路過
43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