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憂無慮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青年到底是怎樣過日子的呢?這陣子忙着編輯一本早期香港文學的翻譯集,其中讀到小說那部分時的確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雖然小說的地點發生在香港,但卻令人聯想到上海三十年代的新感覺派小說。讀了幾篇下來,兩者的最大分別主要在主角人物的年齡方面。我剛巧讀到的那些主角都很年輕,很多都還沒有出來社會工作。也許是剛唸完書或正在唸書的樣子。然而,上海小說的主人翁很多都已出來工作,感覺較為世故。 情節方面,那些香港小說主要是關於年輕男女的愛情故事。不是男的被女的戲弄,便是女的被欺負。最讓人驚訝的是,一些對女性身體的描述帶有情色小說的色彩,直白的程度在上海新感覺派小說裏並不多見。我對這些小說人物的背景特別感興趣。說來那些男孩好像都不用工作,卻有自己的寓所,需要用錢時家人會寄給他們。如此看來姑且作大膽推算,他們的家人都不在港,只是為什麼這些年輕人會單獨在香港生活呢?他們“好像”對文化特別感興趣,經常出席音樂會、看電影,及去咖啡室等等。然而,他們聚在一起時,談的都是感情事,有別人的也有自己的。男的更經常盤算着如何偷吻女孩子。更有小說描述男孩和女孩初次約會看電影,男孩藉口問女孩是否感到熱而抓着她的手。接下來,他竟然滿腦子想像如何作進一步行動。看看這篇小說的譯者,原來我們找來一名女學者幫忙翻譯,只是若是男的又如何?相信同樣會感到尷尬。 說回這些小說人物的背景,從他們中英夾雜的語言來看,實在具香港特色。難道當年香港的年輕人真的活得無憂無慮,唯一的問題只是愛情?我開始有點明白一九二七年魯迅來港後感到不快的原因。 區仲桃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