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魯孫談吃》 作 者:唐魯孫 出 版 社:大地 出版日期:2020年4月 酸甜苦辣天下味 文化名人去世,傳媒和社交媒體對其生平事跡、人生金句,以至財產分配,一律議論紛紛,七嘴八舌,好不熱鬧。在不求高深、志在搵銀的商業社會,一切講求快捷方便,卻往往忽略細節,甚至習非成是。例如老人家生前多次明言,自己討厭才子稱號,遑論跟武俠小說大師並列。但只要打開各大報章,報道標題無一例外,一致採用“四大才子”稱之,如此妄顧客觀事實,對逝者實為大不敬。 生前從未自稱食家,反而說自己不過是一個愛好美食之人,一切自有其文化因由。在中國的歷史和文化語境中,美食家必須來自顯赫世家,三代不只豐衣足食,嘗盡天下珍饈百味,更要對菜色的文化典故、食材來由等如數家珍。在過去百年以來,大概只有唐魯孫這位高人,才擁有這一份無出其右的稀世履歷。唐魯孫生於清帝國北平,滿族鑲紅旗他塔喇氏後裔,是珍妃的姪孫,其祖父志鈞曾任兵部侍郎,外祖父李鶴年為道光年代之翰林,曾任河南巡撫、河道總督、閩浙總督,是故唐魯孫自幼已見識甚廣。 一九四六年,他隨岳父張柳丞赴台,先後任煙酒公賣局秘書和煙葉廠廠長。從公職退休以後,唐魯孫以民俗與美食為題,投稿台灣各大報章雜誌,文采斐然,自成一格。他對北平傳統鄉土文化、風俗習慣、宮廷秘聞等瞭若指掌,再加上出生貴冑之家,少時出入宮廷,親歷皇族生活,品茗御廚手藝,遍嘗神州佳餚,對飲食自有其獨到品味及見解。難得他將多年來所見所聞蒐集成書,出版《中國吃》、《老古董》、《酸甜苦辣鹹》、《天下味》、《南北看》等精彩著作,讓後人有緣見識中華精緻生活美學之堂奧。 這本《唐魯孫談吃》,猶如為中華美食文化史補遺,讓讀者認識許多鮮為人知的民俗掌故、宮闈秘聞,以及晚清和民國年代的服飾、手藝、名人軼事等。對饞嘴的讀者而言,作者筆下的湘南菜、雲南大薄片、湖北珍珠丸子、福建的紅糟海鮮等,單看文字,已足教閣下垂涎欲滴。以人文地理角度觀察中國飲食史,唐魯孫則從一城(長城)、兩江(長江和珠江)、一河(黃河)之脈絡所起,詳解八大菜系之由來。從上古至近代,無數炎黃子孫對故鄉的回憶,無不繫於“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之景,由此串連大江南北的民族情感。 華夏文明發展離不開江河。根據唐先生所言,中國傳統菜系可按三大流域觀察,譬如黃河和山東菜的關係。黃河流域乃中華文明發源地,但因過度開墾,作者指到了清代,治理黃河泛濫問題,已成朝廷亟待處理之頭等大事,而山東濟寧,便設置“河道總督”此一品大官專責治河,地位比地方巡撫衙門還要高。唐魯孫認為河道治理屬清代上等優差,經費無上限,一切實報實銷,而且投閒置散時間多,因而造成歷任河道總督揮霍無度,山東官場極度講究排場的官府菜,隨之應運而生。類似的人文地理及政商環境,同樣可以解釋江蘇菜和粵菜的興起及箇中始末。從隋唐時期始,因運河開鑿工程,揚州已是江蘇地區的經濟中心。在清代中期,乾隆數下江南,鹽商經濟因而鼎盛一時,講究風味清鮮、精工細作的淮揚菜從此名揚天下,順勢而成江蘇菜之代表。粵菜之源起,同樣異曲同工:廣州乃通商口岸,在此中西文化匯萃、冠蓋雲集之地,自然形成口味豐富、花款多變、追求食材鮮味的風格特色。 從昔日的皇親國戚,到播遷台灣後的一介平民,唐魯孫隨遇而安,絕不獨沽一味。惟這位北京菜老饕,遙望彼岸,一縷鄉愁,隨事過境遷,早已隱於飲食風尚之中,饞走天涯,不亦樂乎。 王少保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