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百歲時代的孤獨智慧



《剛剛好的孤獨》 作 者:鎌田實 譯 者:陳綠文 出 版 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百歲時代的孤獨智慧



    在醫療發達與環境改善的當代,人類正迎來壽命達百歲的時代。日本醫生鎌田實在本書中,憑藉近五十年的從醫經驗與七旬長者的生活體悟,提出重要觀點:面對比過去更漫長的人生旅程,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孤獨的價值。本書既非鼓勵離群索居,也不是簡單的心理自助讀物,而是一本從醫學實證出發,探索“獨身自立”哲學的生活指南,其核心正是培養現代人必備的“獨活能力”:在獨立生活與社會連結間保持動態平衡的綜合素養。

    書中將孤獨區分為兩種本質迥異的類別:“

    不情願的孤獨”是被動承受的寂寞狀態,常伴隨痛苦與無助;“心甘情願的孤獨”則是主動選擇的獨處,能夠提升專注力、傾聽內心聲音,並在隔絕外界雜音的沉澱中發覺真實自我。這種積極的孤獨狀態不僅鞏固自我認同,同時減輕社會壓力,為個人成長開拓空間。此一區分打破了孤獨等同負面體驗的刻板印象,展現獨活能力的實踐意義。

    鎌田醫生反覆強調,孤獨實為生命的基本狀態。無論是否有家人、伴侶或朋友相伴,人生終究是一場“個人賽”。他特別辨析孤獨與孤立的本質差異,前者是能夠主動維繫人際連結的自主狀態,後者則是喪失社會支持的被動困境。

    這種區別至關重要,因為孤獨感的核心不在物理上的獨處,而在心理距離。即使身處人群,若缺乏被理解的共鳴,例如意見不被認可或善意未獲回應,仍會形成持續的疏離感,而這種心理距離正是社會孤立的根源。

    書裡引述多項醫學研究顯示,長期孤立會導致慢性壓力與免疫力下降,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抑鬱症的風險。相較之下,積極的孤獨能讓人透過靜心思考,釐清生活方向與自我需求。鎌田醫生指出,這種透過獨處持續鍛煉的“精神上的自立”,是培養獨活能力的核心素養。

    具體而言,關鍵在於培養社交彈性,亦即能依當下需求自在選擇與人深度交流,或毫無負擔地享受獨處時光。這種動態平衡既非斷絕人際往來,也非勉強社交,而是對自我狀態的清醒覺察。

    鎌田醫生進一步提出實用方法,包括透過閱讀、運動充實獨處時間,以及在數位時代與社會保持適度連結,例如適時關閉社群媒體通知,創造無干擾的靜默時刻;練習不以按讚數評價自我,轉而關注內在滿足感。對於獨居者,他特別強調規律作息與適度日照的重要性,這些日常實踐能有效降低因孤立引發的身心失衡風險。

    本書後半部將討論延伸至生命終點的課題,並提出“自立死”概念。此主張強調,透過長期培養的獨處能力,個人得以在生命最終階段保持自主決策,毋需依賴他人照護。具體準備事項包含:明確地表達對維持生命治療的意願(即“尊嚴死”選擇)、遺囑撰寫,以及符合個人價值觀的喪葬規劃。當一個人能夠坦然進行獨處時的深度自我對話,徹底領悟生命本質的獨立性,便能以真正從容的態度迎接生命終點。

    作者表明,本書旨在改變大眾對孤獨的負面認知,讓讀者發現獨處的魅力與自由。全書融合其數十載的臨床觀察與生命經驗,將孤獨從必須克服的困境,轉化為長壽時代必備的獨活能力,為讀者提供與自我共處的實用方法,指引在獨處與連結間找到平衡。



    藍    嵐



42

鮮花
17

握手
1

雷人
39

路過
52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