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兒童習慣異常與行為問題

    兒童習慣異常與行為問題



    兒童成長中形成了許多習慣和獲得了很多能力,如定時吃飯和睡覺、刷牙和洗臉、控制大小便。在幼稚園或學校裡舉止得體,遇到困難或不如意時勇敢面對和情緒穩定,這些得力於兒童神經和大腦發育成熟以及同父母、看護者、老師和夥伴之間的良性相互動作。如果孩子經歷不合適的養育方式或不良的成長環境,則可能出現習慣異常或行為問題。

    由於不同的習俗、文化和傳統,習慣異常或行為問題的認識和判定比較複雜。較常見的有吸吮手指、咬指甲、撞頭、拔頭髮、搖晃身體、磨牙、抽動症、屏氣發作、進食問題、尿床、大便失禁、異嗜癖、學校恐懼症、睡眠障礙、暴力行為等等。其中一些是成長中暫時出現的問題,比如吸吮手指是兒童早期的正常現象,大多數孩子在一歲或兩歲時可自行停止,但有的可持續到學齡期,但最終都會停止。一些行為問題可能比較嚴重,以致干擾情緒、社交和智力發育。例如學校恐懼症,學齡孩子中發生率百分之五,如果學校恐懼症升級導致兒童大量缺課,則可能是更嚴重問題的跡象,例如抑鬱障礙或者多種焦慮症。敏感的兒童可能對老師的嚴厲訓斥過於恐懼而反應過度,年齡小的孩子試圖採取裝病或其他的藉口來逃避上學,常常假裝腹痛、噁心或頭痛,以便名正言順地待在家裡,有些兒童則直接拒絕上學。或者孩子可能乖順地去上學,但在學校期間卻表現出非常焦慮或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並經常光顧醫務室。對於沒有嚴重心理障礙的兒童,學校恐懼症往往與學習成績差、家庭困擾,和同伴交往困難有關,大多數兒童可從學校恐懼症中恢復,但有些兒童在實際得病或假期後又再度出現此病。對學校恐懼症的治療包括父母和老師之間的交流溝通,督促孩子按時上學,有時還需要家庭、孩子和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共同參與治療。

    對兒童習慣異常與行為問題,應該努力找到原因,早期干預,因為行為問題持續越久,行為改變越困難。首先需要父母以身作則行為得當,每天至少花十五至二十分鐘與兒童進行愉快的活動,還鼓勵父母定期離開孩子,以幫助孩子學會獲得安全感並能夠獨立生活。糾正行為的其他策略,包括:找出孩子行為的誘因和可能不經意間強化它的因素(例如額外的關注);向兒童明確界定哪些行為受歡迎和哪些行為不受歡迎;建立一致的規則和限制,跟蹤對規則和限制的遵循情況,成功時提供獎勵,行為不當時給予懲罰。關注行為本身,不要將行為等同於孩子本身。執行規則時盡量減少憤怒,增加與兒童的積極互動,例如積極強化得當的行為、設置限制、使用暫停技術也稱隔離反省法、重新引導方向和設定未來期望。父母不要使用體罰、威脅、羞辱或抹黑等方式。如果在三至四個月內行為問題無變化,建議進行行為健康

    評估。



    徐德利



38

鮮花
2

握手
19

雷人
22

路過
71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