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潤物無聲)捨

    捨



    “捨”是“舍”的分化字,既表示放下、捨棄,也意味着給予、施予。在佛教中,它代表着一種平等而安穩的心態:對於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和識蘊),應秉持不樂、不讚嘆、不取、不着的態度,保持平等捨的心境,方能讓心靈獲得解脫。

    南老師懷瑾先生曾告訴我們,生活的大智慧就蘊含在“捨得”二字之中,做到這一點,事事便能順遂,福報也會自然降臨。佛家認為,捨即是得,得即是捨,萬事萬物皆在“捨得”之中成就自身。道家認為,捨是無為,得是有為,正所謂“無為而無不為”。儒家看來,捨惡方能得仁,捨慾方可成聖。在現代人眼中,“捨”是付出、是貢獻、是投入,“得”是成果、是產出、是認同。因此,“捨得”是人生必然要面對的選擇。

    對普通人而言,“捨”往往如同鈍刀割肉般難以施行。我們的第六意識總愛計較、怕吃虧、講面子,再加上貪念的驅使,執着的東西便越來越多。卻不曾想,我們的心臟不過拳頭大小,根本裝不下那麼多舊恨新仇。是時候審視內心了,捨掉那些負面情緒,為正能量騰出空間。

    想必大家都有聽過“捨己為人”、“捨生取義”的故事,卻很難親身踐行。其實,不妨先從培養一些好習慣做起。我記得小時候,每年都會清理身邊的物資:一是放暑假開學前,二是過農曆新年前。會把舊書本、不合身的衣服校服、部分玩具等整理出來,能送人的送人,能捐贈的捐贈。家父馬萬祺先生很早就教導我們“取捨”的道理,畢竟不可能把所有東西都留存下來。

    另外,倘若手上已有一樣東西,無論是一顆糖、一個水果,還是一本故事書、一件玩具,當再收到第二份時,就應該送出去。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道理,很早就深深印在我的腦海裡。

    現代人所宣導的“分享”,正是“捨”的精神體現——把自己的經歷、心得以及多餘的資源與朋友分享,內心自然就不會有虧欠感,也不會背負壓力。

    (上)



    馬有慧



58

鮮花
23

握手
75

雷人
44

路過
22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