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探AI專利審查 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十七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面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主動把握發展機遇,發揮知識產權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多元的優勢,不斷探索運用新技術來提升專利審查的智能化水平,為創新主體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審查服務。 系統運行平穩良好 胡文輝說,“十四五”期間,國家知識產權局啟動了專利智能審查和智能檢索系統的建設工作,並結合人工智能的反覆運算升級進程,持續完善系統功能。二○二三年一月新審查系統正式上線,實現了線上翻譯、圖形識別、智能比對等技術功能,讓審查員能夠減少機械性的重複勞動,集中精力處理審查的專業性問題,從而促進審查質量和審查效率的提升。 隨着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國家知識產權局又適時啟動了大模型技術的應用研究,選取了專利審查五個業務場景開展驗證工作,以“平台加模組”的方式構建靈活可擴展的智能審查系統架構。 本月初,大模型檢索、AI學術助手、AI法律助手等多個模組已正式上線,目前整個系統運行平穩、效果良好。 檢索模型提高效率 在專利檢索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訓練了專用於檢索的大模型,測試表明,對比文獻檢出比例得到了較大幅度提升,進一步節省了檢索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助力技術理解方面,與科技文獻服務機構合作,以自然語言對話的方式,向審查員提供與申請項目相關的技術知識,幫助審查員了解技術背景,掌握發展脈絡,加快審查進程。在法律適用方面,整合法律法規、指導案例及培訓課程等數據,構建了專業知識庫,通過大模型智能問答和邏輯推理實現了法條檢索、案例解析等相關功能,增強了審查員法律適用能力,為科學作出審查結論提供了法律支撐。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審查工作中的應用,輔助審查員更好理解發明構思、更快地進行技術分析、更準確地作出審查結論,不斷以高質量、精細化的審查工作滿足創新主體多元化需要。同時,也已經在工作中明確,人工智能在審查中的應用,發揮的只是輔助審查的作用,由人工智能產生的推理結果,不能直接作為審查意見使用。審查工作中,審查員也必須按照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和專利審查指南的規定,依法客觀作出審查結論。” 胡文輝說。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