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團一行參觀紅宮紅場了解紅色歷史 ![]() 交流團一行瞻仰革命烈士 ![]() 學生探訪海豐縣聯安鎮見證紅色老區新變化 紅宮紅場緬革命史 見證紅色老區變化 學生重走東江縱隊汕尾足跡 【本報記者方春城汕尾十六日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澳門回歸祖國廿六周年“重走東江縱隊的足跡之學生參訪交流團”一行,今日下午抵達汕尾,參觀海豐縣紅宮紅場,瞻仰革命文物,向革命先烈敬獻花籃,追思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彭湃和海豐紅色革命歷史;又探訪海豐縣聯安鎮,見證革命紅色老區新變化。 學習傳承紅色印記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是全國十三個革命根據地之一,開闢了中國革命歷史新紀元。作為一個革命老區,汕尾承載了許許多多的紅色記憶。彭湃作為中國農民運動先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的領導人之一,被毛澤東稱為“農民運動大王”。紅宮紅場是彭湃為首的共產黨人領導海陸豐人民建立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的革命活動場所。 走進紅宮展館,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經歷戰爭洗禮的步槍、泛黃照片和老舊報紙、水壺……無不記憶着那段烽火連天、刻骨銘心的歲月,彰顯着海陸豐人民不懼犧牲、在艱難逆境中勇於奮進的精神。 在刻着“海陸英魂 · 不朽豐碑”的海陸豐革命烈士的名錄前,交流團一行莊嚴肅穆,向烈士名錄三鞠躬,並敬獻花籃。據不完全統計,革命戰爭時期,汕尾海豐、陸豐被殺害的革命群眾達四萬多人,有姓名查考的烈士共四千八百八十三名。 “每一個名字的背後,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我們今日和平安定的生活環境,是先烈用英勇與犧牲換來”,教業中學高一學生何家樂對革命精神深有感觸,更激發他對國家和澳門的熱愛,“我們需要更深入去學習紅色歷史,將這種民族精神傳承下去”。 革命老區迎新發展 交流團當日下午還探訪海豐縣聯安鎮,見證在廣東“百千萬工程”和典型鎮建設下,昔日革命紅色老區繪就出的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振興新圖景。 教業中學高一學生楊嘉儀稱,聯安鎮的發展是國家振興鄉村戰略生動實踐,當地將紅色資源、綠色生態資源、現代農業景觀串珠成鏈,譜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重走東江縱隊的足跡之學生參訪交流團”以澳門為起點,下午分三隊分別前往中山、江門、深圳、汕尾、惠州、東莞。東南學校學生鍾碧如表示,江門東滘口事跡展與登陸點,重現着當年營救的驚心動魄。林基路紀念公園、故居,烈士的赤誠震撼人心,初心大禮堂的影像更顯兩地血脈相連。身為澳門學子,深覺這段歷史是不該忘卻的精神養份。 先烈事跡感動學子 氹仔坊眾學校學生馮肇祥指出,在旅途中聆聽了革命先烈林基路的英勇事跡,在艱難的環境下頑強奮鬥,他為了民族的解放和未來的和平無私犧牲和奉獻,是中國革命歷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來自澳門培正中學的陳愷婷在參觀完中山人民抗日義勇大隊隊部舊址後表示,希望能探尋更多紅色故事、了解更詳實的紅色歷史,在實地走訪中深入體悟革命精神的豐富內涵,讓這段紅色學習之旅收穫更多感動與力量。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