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說井 在福建東南沿海突出部,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惠安縣境東南方二十四千米的崇武半島南端,屹立着一座石城:崇武古城。她,瀕臨台灣海峽,地理位置極其重要。作為古代軍事要地,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一三八七年),經泱泱六百餘年風雨,歷滄海桑田,傲然佇立在閩東南海防線上,當年抵抗倭寇立下汗馬功勞,是明初沿海六十多座海防衛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石城。 這座石城三面環海,淡水資源十分缺乏,鑿井取水就成為先民在此生存的先決條件。走進崇武古城,可見四處遍佈着各式各樣的古井,其數量與密度之高,令人咋舌。這些古井保護良好,賡續了海絲記憶,承載着無數遊子的鄉愁。現今大部分水井的井壁已被磨圓,井邊長着厚厚青苔,年久日深的痕跡,訴說着古城厚重的歷史。 據《崇武所城志 · 山水 · 井泉》記載:“宋時置小兜寨,已鑿有井。若所內井、山前井、下庵井、庵山井、南門外井是也。”崇武的水井,按井腹構築材料不同,分為土井、磚井、石井,其中以土井最為原始。以井口形狀看,有圓形井、方井、五角井、六角井、八角井等。走在崇武古城的大街小巷上,不時有形態各異的水井映入眼簾,讓人目不暇接。若依功用辨,則分為飲用井、農耕井、儲存井、消防井和作坊井等。這些水井伴隨古城人朝夕煙火,散發着濃濃生活氣息。 崇武井,承載着人間大愛,閃耀着人性光輝。在“顯公祠”旁側,有口古井叫“分飲井”。顧名思義,這是主人自家挖掘的水井,分與鄰居家飲用。原來在崇武古城門附近,地少而居戶多,住宅非常緊湊,許多房屋間僅隔着一條窄窄的小道,有些甚至牆與牆相連,比鄰而居。“分飲井”就是在井口之上砌起一堵圍牆,牆的兩邊各留部分井口,這樣兩家都可以在自己家中汲水飲用。除了“分飲井”,其他古井背後也有類似的美德故事。海潮庵附近有一口“湧泉井”,那是一九二六年鄉人捐資合力開挖的,井圍上鐫着二十幾位捐資開井人的姓名及開井記事,係崇武書法家詹石如所書。碑文雖已斑駁,卻留住了一段鄉人熱心慈善的佳話。雖然古城早就有了自來水,古井依舊是人們生活用水來源之一。在迷宮一般的古城地圖上,水井標示如繁星點點。青石板路尋故夢,古井佳話頌千年。在崇武,幾乎每一口古井都有自己的故事,凝聚着古城的人井情結。 崇武古城集濱海風光、歷史文物、民俗風情、雕刻藝術於一體,魅力獨特,吸引着眾多遊客紛至沓來,被譽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地域環境與歷史風雲交織,海絲文化、中原文化和閩越文化交融,成就了獨特璀璨的人文景觀。 朋友,來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吧,崇武古城堪值一遊。此處,地處東海、南海氣象分界點,能享溫帶與亞熱帶季風交替,觀潮起潮落,感受氣象萬千。這裡,井連天地,石載乾坤,訴悠悠歲月,說春夏秋冬,且放慢腳步,細品石頭城堡與浪漫海灣,一剛一柔,一靜一動,定回味無窮。 脫凡塵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