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五年懸疑英劇《被偷走的女孩》 極具觀影體驗的《被偷走的女孩》 許久不看驚悚片,二〇二五版的《被偷走的女孩》(The Stolen Girl)有一定驚喜。過去綁架題材的作品,往往是黑暗小巷、蒙面歹徒甚至驚聲尖叫。《被偷走的女孩》將一場女孩失蹤案植入看似平靜的中產階級社區日常中,劇情讓人玩味。 導演刻意模糊時間線,將“失蹤前”和“失蹤後”的場景交錯剪輯,不僅製造了懸念,還暗喻了創傷記憶。失蹤女孩的母親莎拉(安娜 · 托芙飾)沒有選擇傳統“歇斯底里”的悲痛母親形象,而是用極度壓抑的方式詮釋角色的絕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戲,是她在警局做筆錄時,警察輕描淡寫地問:“妳確定她不是自己離家出走?”甚至後來的輿論質問“為甚麼你會把孩子交給一個陌生人?”托芙的表情從困惑、憤怒到最終的無力,僅用眼神就傳遞出一個母親在體制前的挫敗感,也可見安娜 · 托芙的演員功力。 馬克 · 杜普拉斯演出的父親,雖然也關心女兒,但隨劇情發展,他的“被動冷漠”逐漸顯露。當莎拉質問他為何不積極尋找女兒時,一句“我們總得繼續生活。”不寒而慄的是“麻煩應該被低調處理掉”的社會潛規則可見一斑。 《被偷走的女孩》今年的影集版本高明之處在於不像傳統偵探故事那般,一味將焦點放在“誰是兇手”上,而是不斷出現一些“為甚麼沒有人發現”的探究。每個家庭都完美運轉,每個人都表現得體恰當,卻沒有人真正看見彼此。當調查人員詢問社區居民時,得到的回答充滿了“模範鄰居”的陳詞濫調,讓人厭煩,也讓人頓感處處皆是危機。安娜 · 托芙、克洛伊 · 科爾曼等人的精湛演技,讓這個沉重的命題更具衝擊力。從一個女孩的失蹤,揭露了現代社會如何集體“遺忘”那些被系統性忽視的個體,剩下的除了無奈大概只能是自救了。 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節奏緊湊的懸疑劇,這部影集可能會讓你感到壓抑;但如果你願意直面那些被社會刻意忽略的“沉默暴力”,這部在我看來是今年上半年難忘的觀影體驗。 文:一 那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