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曉雷 澳申遺廿載迎重要契機 青專協四策助譜文旅新篇 【澳門日報消息】今年是“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二十周年,澳門青年專業協會會長陳曉雷認為,此里程碑正好迎來澳門文化旅遊與經濟發展的重要契機,為此提出四點建議,助力澳門打造系統性、創新型的文旅模式。 科技賦能保育升級 一是建議科技賦能文物保育,提升專業化與國際化。澳門世遺監測中心的設立,標誌着文物保育邁向科學化與精細化。可結合高科技與專業人才,例如引入AI影像分析、3D建模技術,建立“數字孿生”世遺數據庫,實現動態監測與風險預警。與本地高校合作開設文物修復、遺產管理等專業課程,培育青年專才,吸引國際專家來澳交流,將澳門打造成亞太區文物保育技術樞紐。 聚資源建文化走廊 二是建議整合歷史博物館資源,打造“澳門文化走廊”。本澳歷史文化資源多且分散,可考慮整合澳門博物館、海事博物館等成立“澳門歷史文化總館”,透過統一策展與數字平台串聯各景點,提供深度文化體驗。宜參考“故宮沉浸式展覽”模式,利用全息投影技術重現鄭家大屋等建築的歷史場景,吸引年輕世代與國際旅客。 跨界融合活化社區 三是建議“世遺+”。跨界融合,刺激經濟與社區活化。可通過推動“世遺+非遺+文創”的產業鏈,例如開發世遺主題文創產品、結合土生葡人美食開設工作坊,或於舊區引入藝術市集、夜間燈光秀等輕商業項目。民生區如雀仔園、十月初五街可透過“世遺小鎮”計劃活化,鼓勵青年創業者進駐,開設特色店舖或導賞服務,形成“日遊世遺、夜逛社區”的經濟閉環。 強化宣傳講好故事 四是強化國際宣傳,講好澳門故事。與央視合作拍攝紀錄片外,可聯乘國際串流平台如Netflix推出澳門世遺專題,或邀請全球網紅、文化學者來澳體驗“世遺研學遊”。針對內地市場,結合灣區旅遊路線,推出“一程多站”世遺主題遊,透過社交媒體加強互動宣傳,展現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性。 總的來說,希望政府設立“世遺創新基金”,支持青年提出保育與活化方案,以助世遺永續發展。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