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新聞小語)文明接力 共護世遺

    文明接力   共護世遺



    “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二十周年,見證了東西方文明四百多年交融互鑒、共存共榮的歷程。歷史城區承載着人類文明的對話記憶,保育經驗值得深入總結,以指引未來的文化傳承之路。

    文化遺產的保育,除了政府職責,更需要全民的共同守護。澳門過去二十年的實踐充分說明,世遺保育應從專業領域走向大眾生活。

    為慶祝“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二十周年,文化局本月起至年底推出逾五十場精彩活動,以多元方式吸引公眾參與。系列活動不只是慶祝,更重要的意義是讓居民旅客深度認知,澳門歷史城區能成功申遺,不在於建築宏偉或歷史厚重,而是它承載、見證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中西文化在澳門融合共處,真正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世遺就存活於澳門人的日常生活中。

    二十年來,特區政府不僅通過法制建設、監測修復、宣傳教育等,築牢保護屏障,更實現“保護傳承”與“活化利用”雙軌並行。崗頂劇院至今仍有藝術演出,何東圖書館繼續服務讀者,議事亭前地是名副其實澳門市中心,由此處到大三巴牌坊,是澳門文旅最具生命力和煙火氣的風景線。“活態保護”模式讓世遺建築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在現代城市肌理中持續發揮作用。

    澳門歷史城區是居民生活、旅客遊覽的區域。隨着城市發展、民生經濟活動複雜,過往偶有發生影響世遺的負面個案,但大多及時檢討總結、矯正和改善。例如訂立城規法、世遺保護法、確定緩衝區等法律法規,設置“文遺通報站”,鼓勵全民參與保育;設立了世遺監測中心,通過一百七十個監測儀器實時掌握建築狀況,及時預警並修復,確保歷史建築的結構安全。

    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場永續傳承的文明接力,保護活化不停步。未來,澳門應加強科技賦能,保護世遺建築,整合資源推出“世遺+跨界”融合,刺激經濟與社區活化。持續加強宣傳教育,深化全民參與機制,讓世遺保護和傳承從政府主導走向“社會自覺”,共同擦亮澳門所取得的首張世界級文化“金名片”。



    夏  耘



9

鮮花
33

握手
68

雷人
40

路過
100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