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舟九號是全球現役貨物運輸能力最強的貨運飛船(新華社) 飛船上演“萬里穿針” 據中新社消息:十五日,天舟九號貨運飛船在太空上演“萬里穿針”,將新太空包裹安全“送到站”。當天上午,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於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後向對接口,整個過程歷時約三小時。 這是中國繼天舟七號、天舟八號任務後,第三次實施三小時交會對接任務。作為載人航天活動三大基本技術之一,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難度高且複雜,因其空間距離跨度大、控製精度要求極高,被形象地稱為太空“萬里穿針”。 “閃送”常態化 作為第三艘實施三小時交會對接的貨運飛船,天舟九號飛船的交會對接仍面臨新難點。飛船需在新的軌道高度,同時也是首次在特定太陽高度角條件下實施交會對接。對此,研製團隊開展了大量數據分析和仿真驗證,確保飛船在軌階段各系統穩定運行。 在交會對接方面,中國先後在軌驗證和實施了兩天方案、六點五小時方案、兩小時方案和三小時方案。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採用的三小時交會對接模式是後續一段時間內天舟系列任務的常規操作模式。 三小時“閃送”為何是“黃金檔”?專家稱,它在時間上優於傳統的六點五小時模式,相較於兩小時模式,其相關系統的條件要求更寬鬆,不僅降低了對火箭入軌條件、測控精度、敏感器及導航精度、製導控製精度等方面的要求,同時增強了任務可靠性。專家表示,在中國當前航天技術水平下,三小時交會對接模式是兼顧效率與可靠性的最優解,是“性價比”最高的技術方案。 如何又快又準 回顧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發展歷程,三小時交會對接模式可以說是三代航天人的智慧結晶。而天舟貨運飛船自二○一七年首飛以來,一直在交會對接技術驗證實施中發揮着重要作用。 據了解,國內對這項技術的概念性探索和原理性實驗研究始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經過科研人員艱苦卓絕的努力,二○一一年,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歷經四十四個小時漫長飛行,成功實現“太空牽手”。 二○一七年,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首次完成六點五小時快速交會對接在軌試驗。二○二一年起,天舟二號至天舟四號貨運飛船均採用該方案。二○二二年,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創下兩小時交會對接的世界紀錄。二○二四年,天舟七號、天舟八號貨運飛船相繼實現三小時交會對接,推動該模式順利“升級”為貨運飛船標準交會對接模式。 對接領域可靠自主 在多年多次多模式成功實施交會對接任務的基礎上,中國航天人總結提煉出“錨點”理論和技術。這項技術是中國空間站任務等重大工程的核心支撐,是推動航天器自主控製能力跨越的重要一環,是中國創造,體現着中國智慧。 天舟九號交會對接任務圓滿完成,標誌着中國三小時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更趨成熟穩定,彰顯着中國在空間交會對接領域已形成一整套自主可控、成熟可靠的技術體系。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