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國愛澳教育需要在《憲法》和基 本法基礎上推行 (資料圖片) “一國兩制”下的愛國教育體系構建 ——基於澳門東南學校教育實踐的實證考察 四、澳門東南學校的愛國愛澳教育成效 (一)加強師資培訓和教師專業發展 學校通過多項措施提升教師隊伍素質: 1.專題培訓:定期邀請專家舉辦講座(如二○二四年《東方巨龍在騰飛》、二○二三年國家安全與愛國主義教育法培訓、二○二二年“二十大”精神學習、二○二一年憲法基本法學習與《長津湖》觀影探討),深化教師對國家政策和發展的理解及家國情懷。 2.考察學習:組織骨幹教師赴內地愛國教育基地考察,全體教師參與弘揚中國歷史文化學習團。注重本土情懷培養,組織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日(家國情懷活動)”,加深對澳門歷史文化的了解,強化家國一體觀念。 3.交流進修:組織教師到友好學校教學觀摩與交流,學習先進管理與教改經驗,融入愛國愛澳教育。鼓勵教師進修參與活動(如二○二○年師生參與“我的冬奧夢”選拔活動),提升專業能力,樹立榜樣。 (二)豐富愛國愛澳教育活動和體驗 自一九四九年建校以來,學校通過多樣化活動提升教育實踐效果: 1.定期舉行升旗儀式、專題講座,結合歷史事件和節日開展主題活動,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 2.將愛國教育融入課堂教學,通過討論引導樹立正確價值觀。 3.舉辦“憲法基本法服裝秀”、“雙法妙語連珠”等生動活動,寓教於樂學習法律,培養愛國守法意識。 4.組織參觀愛國教育基地、博物館、歷史文化地標,深入了解國家與澳門歷史發展,增強認同感。 5.在國慶、春節等重要節日舉辦慶祝活動,讓師生了解傳統文化意義與歷史背景。 6.利用書法、手抄報、演講比賽、服裝秀等多元化活動融入愛國元素,在藝術中感受家國情懷。 這些活動豐富了學習體驗,提升了教育實效,成功將愛國愛澳精神融入校園文化。 (三)深化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創新 學校在愛國愛澳教育中積極探索: 1.跨學科教學:突破學科限制,如歷史地理結合分析澳門發展;英文聯合歷史公民,用英語話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介紹澳門文化。深化理解,培養綜合素養、團隊精神和國際視野。 2.主題活動體驗:設立“愛國主義教育日”,組織參觀歷史文化遺產、博物館,觀看愛國電影,親身感受發展歷程,增強認同感和歸屬感。 3.活動形式創新:推廣《愛國主義教育法》時組織師生座談討論;普法活動採用填色、攝影、法治T恤設計、“妙語連珠”等多樣形式,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精神,培養表達與合作能力。 五、澳門東南學校面臨的挑戰與展望 學校在追求教育品質提升與國際化發展中面臨結構性挑戰,並積極尋求突破。 (一)從傳統優勢到創新融合的挑戰 1.教育品質提升: 1)跨學科整合不足:引入STEAM、AI等新課程時,文史與科技課程銜接機制未完善,影響學生知識網絡構建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2)教師發展矛盾:教師具備傳統學科素養,但新領域知識更新壓力大。校本培訓以單一學科為主,缺乏與大灣區標準系統對接及國際交流機會。 3)資源配置落差:教學資源管理傳統,跨校區資源分享效率低,數字化平台建設緩慢,影響教學效率與公平性。 2.國際化視野拓展: 4)語言文化平衡:強化英語教學時,部分學生出現本土歷史疏離感,需在課程中加強文化銜接,平衡國際視野與本土文化認同。 5)合作深度不足:國際交流多為短期互訪,缺乏課程共建、學分互認等深度合作,限制學校國際影響力及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 6)愛國與國際理解融合不足:如探討全球議題時,如何系統融入國家“雙碳目標”等,尚缺有效設計,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融合存缺口。 3.應對舉措: 7)打造“文化+科技”課程生態(如將非遺保護與編程結合)。 8)構建教師成長共同體,與大灣區各校建立互訪互學機制,舉辦跨學科沙龍,引入IB等國際培訓。 9)深化國際合作內涵,與海外夥伴校共研“一帶一路”文化比較課程,推動跨國項目,利用虛擬教室開展協作學習。 (二)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引領的教育革新 學校正多維度構建回應機制: 1.課程改革: 1)緊跟澳門“1+4”產業規劃,在保留文史特色基礎上增設金融科技、會展管理等實用課程,通過“模擬公司運營”、灣區企業見習等實踐接觸職場。 2)增設AI、大數據等新興課程,採用“必修+選修+專案制”模式。 3)強化實踐教學,與灣區企業(如橫琴中醫藥產業園)共建產教融合基地,開展PBL專案,培養數據分析、跨文化溝通等素養。 2.愛國主義教育深化: 1)構建“顯隱結合”育人模式,將愛國教育滲透各學科。組織參與“澳門非遺保育志願者計劃”(如修復鄭家大屋、記錄土生葡人食譜),切身感受文化生命力。通過大灣區研學、國家成就展強化情感認同。 2)運用數字技術賦能教育,開發數字思政平台,利用VR重現歷史場景(如“鏡海記憶”VR課程模擬一五五三年葡人登陸,探討歷史選擇影響),增強沉浸感和時代感。 3.教育公平與包容性保障: 1)建立學生發展數據庫,精準識別隱性弱勢群體(如新移民子女),提供學業輔導與心理支援。利用大數據動態配置獎助資源。 2)完善特殊教育支援網絡,與輔導員、鏡湖醫院合作(成立校園融合教育中心),提供“評估──干預──轉介”及IEP全程服務(如為自閉症學生設計“茶藝治療”課程)。 4.終身學習體系: 1)探索“校社聯動”,開發涵蓋基礎教育與職業發展的模組化課程庫(如面向社區開設“夜間學院”葡語商務溝通、跨境電商短訓課程)。 2)與工會合作推行“學分銀行”制度,將工作經驗折算學分。 (三)從基礎建設到內涵提升的雙軌並進 1.教師專業發展: 1)完善校本培訓,對接大灣區標準,設立教師發展路徑圖。制定能力矩陣(教學創新力、學術研究力、文化傳播力),納入考評體系。 2)推動跨區域協作,舉辦灣區工作坊與國際峰會。引入“雙導師制”(校內+行業專家),促進知識更新(如安排數學教師參與深交所數據分析專案)。 3)強化教師數字素養培訓(如教育元宇宙工作坊),掌握智能教育工具。 2.教材建設: 1)開發融合澳門特色與國家認同的校本教材(如《澳門世界遺產裡的中國智慧》系列讀本)。 2)加強與國際出版機構合作引入前沿資源,進行數字化改造(互動電子教材、微課庫)。 3)建立教材使用回饋平台(如與澳門大學合作建設“葡語文化數字館”)。 4)建立教材使用回饋平台,優化內容。 六、展望未來 (一)加強國情教育和歷史教育 學校高度重視此為培養國民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的途徑: 1.通過多元化活動將教育融入各學科,形成跨學科課程體系。 2.結合實地考察、專題研習、參訪交流等形式學習中華文化,拓展國際視野。 3.史地公科組融入教學,並結合語言需求擴展至語文和英語課程。 4.持續推行“中英雙語、智力三促進”教學改革,引導閱讀中外文獻,培養批判性思維審視社會文化。 5.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夥伴學校,積極推廣項目學習(如加入澳門功德林文檔研習),為跨學科教材提供資源。 6.加強師資培訓:組織教研活動、撰寫論文、研究社會議題;邀請專家進校指導;利用網絡資源;搭建成果傳播平台。 (二)提升辦學品質和教育交流 秉持“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和“給學生一點愛,讓每個學生發展潛能獲取成功”理念: 1.發展跨學科綜合課程:加強教師合作,發揮專長,帶領學生多角度研習,強化分析能力,培養心繫祖國的新青年。 2.加強師資培訓:推動教師參與學術交流與教學研討;建立科學激勵機制;引入高校專家協助校本培訓,打破學科壁壘,優化協作。 3.開發校本課程:融入科技、人文、實踐等內容,培養綜合能力。 4.加強合作:開展校際、社區及國際師生交流、聯合研習;引入社區資源;深化國際項目合作(如中加美英語浸入式課程CCUEI、聯合國教科文世界記憶項目),提升語言、科創及文化探索能力。 (三)培養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全球化的核心教育目標: 1.課程目標:了解各國文化歷史社會(拓寬視野);在多元環境有效溝通(提升技能);認識全球社會角色與責任(樹立全球公民意識)。 2.教學策略: 1)跨學科設計融入國家文化內容(語文、歷史、地理、英語、公民)。 2)與蘇州、北京、福州、哈爾濱等地姐妹校開展聯合課程交流。 3)深化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如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及《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活動),持續進行世界記憶專題研習。 4)開展“每周時事分享”、十大新聞評選、手抄報、PPT設計演講比賽。 5)舉辦文化展示日、國際論壇、全球城市比較、“文明對話史”專題、“課堂連線”探討世界議題。 6)對經濟有限學生,利用報告、案例分析、VR體驗了解世界。 7)引入“國際文化日曆”,結合各國節日開展教學。 3.語言優勢:依託“英語浸入式”教學激發熱情,通過問卷訪談優化教學,舉辦成果展增強動力與成就感。 學校將持續創新,為學生全球化素養奠基,助其成為具備全球視野、社會責任感和跨文化能力的未來公民。 七、結 論 七十五年來,澳門東南學校在愛國愛澳教育領域成果斐然,為澳門教育界樹立了典範。其多元化教育模式將愛國愛澳理念深植學生心底,在培養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與國際視野等方面成效顯著,為澳門繁榮穩定築牢人才根基,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和國家發展做出貢獻。 展望未來,學校將繼續深耕愛國愛澳教育:完善國情與歷史教育體系;強化教師愛國情懷;推動跨學科課程建設;全面提升辦學品質。在教育品質提升、國際化拓展和課程改革上積極進取,通過開發融合本土特色與國際視野的校本教材、加強大灣區教師協作、引入國際教育認證等創新舉措,為學生搭建更廣闊平台,培養具備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新時代青年,持續貢獻澳門繁榮與國家發展。 站在澳門回歸廿五周年的新起點,學校將堅守初心,傳承愛國愛澳精神,續寫輝煌篇章。願景是:以愛國愛澳為基石,以創新發展為動力,培育更多德才兼備、胸懷家國的優秀人才,讓愛國愛澳種子代代深紮根脈,綻放絢麗之花,結出豐碩報國之果。 (下) 東南學校 袁金淑 方嘉燕 馮業楓 唐志光 黃偉倫 黃 婷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