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出版人到書商 做好自己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每回書展前,我都會遵從母親生前的叮囑:有困難事可向觀音菩薩求助,請她脫厄解困。六月始,我不斷向家中的觀音像絮絮叨叨: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下月某日至某日,千萬不要打風。也知會基督徒朋友和路環的王修女,為展覽順利舉行向上主禱告。上天顯然聽到了,書市嘉年華期間,眼看已形成的颱風忽地轉了向,衷心感謝上蒼眷顧。 今年書展活動非常豐富,讓我們親身體驗了本澳文化社團的生命力與活力,在他們身上,我們學到很多。很感恩有這樣的合作、學習與交流機會。 在《杏仁仔的誕生》的新書發佈會上,我很直率地和幾位年輕作者交流,提出“關乎生死”的問題:如果用杏仁餅作為擬人法繪本故事的主角,如何去處理最終會作為手信食物而被人吃掉的命運?作者回答沒設想過主角會被吃掉。簽書時他感謝我的提問,表示如繼續寫杏仁仔續集,會認真思考這問題。書展後我仔細翻閱了這本由排版到製作到內容都相當精彩的中英葡三語童書,知道我提的問題,其實已有解決的伏筆。期待杏仁仔成為澳門IP人物,走向世界。 不只一位知心友好讀者,前來巡視書展兼尋寶,然後直率地對書種問題提出批評,一輪“沒有這些”“沒有那些”之後,轉用安慰語作結:“這只是很個人的閱讀偏好,知道你們已經很努力了。”我忙不迭反過來安慰,有話直說很好啊,我們就是要聽諍言,研究有沒有辦法改進。 無論閱讀世界如何電子化,大家看看通街的小朋友,人仔細細卻都在戴眼鏡,讓人痛心,就知道紙本書是在扮演着盡量延遲孩子濫用手機年齡的盾牌,同時引領孩子探索多彩世界而不傷害身心和專注力的武器。紙本書仍有它應有的一席位,值得大力推廣,關鍵是由出版人到書商,如何做好自己。 (東亞文化 · 世界異彩 · 四) 沈尚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