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以財發身 《禮記 · 中庸》說:“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文章是說:至誠之道,可以預知未來的。國家快要興旺時,一定有些吉兆發現出來;國家快要滅亡時,就一定與妖異的事發現出來。發現在卜筮的蓍草和靈龜上,發現在四肢的動作和威儀上;禍福要來了,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預先知道;所以極誠心的人,就和神明一樣。 《禮記》又講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災)及其身者也。”文章引述孔子語:“本來是愚笨的人,卻喜歡自作聰明;本來是卑賤的人,卻喜歡自作主張;生在現今的時世,偏想回到古時的方法;像這樣的人,禍殃就要惹到他自己的身上。” 所以,不是天子,就不該議論禮的合不合,不得創制法度使人遵守,不得考究文字另造一種。如果沒有聖人的德,仍不敢制禮作樂的;反之,即使具有聖人的德行而沒有天子的地位,也不敢制禮作樂的。 時下很多人發財了,身家動輒以億兆計,究竟這些錢從何而來?據說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 這是說生產財貨也是有大的道理,也就是生產的人多,而消耗的人少;作為生產者手快,使用的人慢,財貨便常常富足。仁愛的國君,把錢財分散給百姓,以發揚自身的德譽,不仁愛的國君是拋開自身的德譽而搜括人民錢財。從沒有在上位的人喜好仁德,而在下位的人不喜好仁義的。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