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廿年間,澳門保遺工作持續優化。 ![]() 楊開荊 ![]() 胡祖杰 修復殘破街區 豐富城市景觀 文遺委:澳歷史城區獲肯定 【澳門日報消息】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楊開荊表示,《澳門歷史城區保護狀況更新報告》是各遺產地與世遺委員會之間一般的匯報溝通機制,澳門特區能獲本屆世遺委員會通過,可見一系列保護和宣傳措施得到認同。 最近大三巴牌坊開展修復,對世遺形象非常重要,相關維護措施具長效性。隨着實施《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例如十一處“景觀視廊”、十九條“風貌街道”及廿四處“城市肌理”等方案,還有規範管控措施,進一步彰顯澳門世遺光彩。 她關注到,澳門設立世遺監測中心後,以科學方法採集數據分析,起預警作用,冀當局適時分享監測成效和結果,作為培養年輕人參與和學習的素材。澳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期望日後保護世遺時,當局能全面思考美化澳門城市的可行性,修復一些過於殘破的街區,例如從提督馬路到水上街市乃至沙梨頭,若適當翻新,可重現昔日騎樓風釆特色和文化底蘊,其他街區亦然,全面豐富澳門城市文化景觀。 保遺工作續優化 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胡祖杰認為,二十年前,在南非德班舉行的第廿九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遺名錄,如今迎來申遺成功二十周年,彈指一揮間。 近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第四十七屆世遺委員會會議上,委員會決議通過國家文物局於去年提交的《澳門歷史城區保護狀況更新報告》,肯定澳門在遺產保護、監測、詮譯及展示等,令澳人深受鼓舞。 胡祖杰指出,過去廿年間,保遺工作持續優化。包括於二○一三年通過《文化遺產保護法》,為澳門文遺保護提供堅實的法規基礎。於二○二三年,文化局通過國家文物局向世遺委員會提交《澳門歷史城區保護狀況更新報告》,《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也確定於二○二四年生效和落實。二○二二年起啟用澳門世遺監測中心,在文遺保護及管理上發揮重要作用。 豐厚文化融生活 二十載砥礪前行,他期望以世遺“金名片”為核心,擴展至其他具歷史意義的街區,讓遺產的價值更廣泛,惠及大眾,將豐厚的文化底蘊融入城市生活,使這份中西交融的文化瑰寶歷久不衰,讓世界見證澳門的獨特魅力與永續文化價值。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