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承康 多維度豐富文旅元素 團體倡沉浸體驗煥世遺魅力 【澳門日報消息】今日是“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遺名錄二十周年紀念日,群力智庫副理事長徐承康認為,隨着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三維影像及人機互動技術等成熟及廣泛應用,迎來數字轉型的新機會。在推廣世遺方面,不妨採取沉浸式體驗,煥發特色建築的文化生命力。 當局可透過VR、AR及三維影像等技術,將世遺建築以沉浸式方式重現歷史場景,結合音效與觸覺回饋增強體驗。以鄭家大屋為例,其建築細節與人文內涵亟待更鮮明的呈現,可借助三維雷射掃描技術,精準建模屋內的灰塑雕花、嶺南式庭院,生成高保真(注:完美再現原著聲音或影像的設備和載體)數字檔案。 旅客透過AR眼鏡,能目睹虛擬的“鄭觀應”在書房撰寫《盛世危言》的場景,觸發互動問答了解其改革思想。人機互動技術則可應用於“角色扮演”體驗,旅客透過動作捕捉裝置,“化身”十九世紀商人,在觸控熒幕上模擬與葡國商行的茶葉交易,系統即時產生具有區塊鏈認證的電子貿易契約,既強化教育功能,又衍生數字藏品的經濟價值,使參觀從“靜態觀摩”轉為“動態參與”。 徐承康指出,“數字文創”需以科技為引擎,如將鄭家大屋的AR場景設計為限量版NFT明信片,旅客掃碼即可收藏動態影像。此類實踐不僅能延長旅客駐留時間,更能透過區塊鏈技術確權,推動文化IP的跨國傳播與商業轉化。透過科技賦能,升級澳門世遺文旅體驗,絕非簡單疊加工具,而是以“文化核心+技術創新+互動參與”重塑遺產價值。 展望未來,若設立“世遺數字實驗室”,不妨聯合本地高校與企業持續開發沉浸式內容,作出更大的突破,預期澳門可成為全球文遺數字化的標桿城市。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