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合作釋室內場館 立法會土地及公共批給事務委員會日前開會,會上報告指將在新城A區建設臨時運動場,以及在澳門、氹仔等兩個地段用作自由波地;隨着相關設施落成,相信能緩減運動場地僧多粥少的狀況, 吸引更多人投入鍛鍊。 在政府及相關總會的普及工作持續推進下,不同年齡及階層的居民較以往更重視鍛鍊身體,田徑場、籃球場、足球場、羽毛球場等大受追捧,每逢節假日或課餘工餘時間,在自由波地或公體網場地都可看到波友及運動愛好者們的身影,部分須要預約的室內場幾乎場場爆滿,可見小城體育氛圍良好。自由波地是不少波友們聚腳的地方,有參與賽事或訓練的隊伍,一般都會租用公體網或其餘場館鍛鍊,但由於場館不多,租場都要爭分奪秒,先到先得。場地基本供不應求。隨着新城A區增設運動場等體育場地,預料能部分紓緩場地緊張,並有條件承辦一些更大型賽事,加速本澳建設“體育之城”。 然而,本澳的室內場館仍然不足,若政府、學校能加強合作,釋出更多體育空間,或讓更多本地運動迷能更好地享受體育運動的樂趣外,相關團體亦可利用場地舉辦比賽或活動,持續推動本澳體育發展。 賈大廚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