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兩句話出自《論語 · 雍也》載孔子語,事情是這樣:子貢說:“假若有這麼一個人,廣泛地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可以說是仁道了嗎?”孔子說:“豈只是仁道,簡直是聖德了!相信堯舜也未必做得到。仁是甚麼?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就眼下的事實選擇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說是實踐仁道的方法了。” 另一個人是楊朱,他絕對講個人主義,我不拔你一條毛,你也休想拔我一條毛。他說:“拔一毛以利天下,吾不為也。”相反,中國有位墨子則講“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盡量為公。至於儒家又如何?他認為都不對,他是要保留適度的自私,慢慢擴充到為公。他們認為,我有飯吃,才想到你也需要吃飯,分點給你,我們倆個有飯吃才分給他,我們三個有飯吃,再分給大家吃,一步一步擴充。如全體都要一下子做到,不但我們做不到,相信堯舜也做不到。 所以孔子說子貢的理想太高了。孔子告訴他:“眞正仁的人,是要自己站起來,但要顧及別人也得站起來。自己到達目的地了,也要別人到達目的地。”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民以食為天,上面說的只是說自己有飯吃,想起別人也要吃飯。推而廣之,自己有屋住,別人也要有屋住,自己要養妻活兒,別人同樣要養妻活兒,人人瞧着這個方向走,天下大同矣!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