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趙強向廣州大學捐贈 33件珍稀外銷瓷器



 【專訪】由廣州大學與東莞棠美術館聯合主辦的「熔鑄東西: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銷瓷與跨文化工藝互動研究展」近日在廣州大學隆重開幕。開幕式上,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澳門文物保護學會理事長趙強委託該學會副會長馬麗向廣州大學捐贈個人收藏的三十三件珍稀外銷瓷器,涵蓋清乾隆至清末民初廣州十三行外銷瓷,以及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七年間香港、澳門生產的外銷瓷。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歐陽謙代表校方接受捐贈,並頒發收藏證書,彰顯這批文物的重要學術與文化價值。


 開幕式由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劉菲菲主持,廣東省社科聯黨組書記李宜航、廣州大學副校長孫延明、廣州市社科聯主席崔頌東、廣州市文物局局長劉曉明等嘉賓出席,澳門文物保護學會代表及多位海內外學者共同見證。儀式上,廣州大學向趙強、馬麗及五位專家學者頒發客座研究員聘書,包括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張曉斌、中山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副院長鄭君雷等,強化跨領域合作研究。


 本次特展分為兩大主線:


 一.清代十三行外銷瓷:聚焦乾隆時期廣彩瓷與紋章瓷,展現中國工匠融合西洋審美的獨特技藝。景德鎮白瓷胎經廣州畫工二次加工,以金彩勾勒歐洲貴族紋章或洛可可紋樣,成為「東西合璧」的典範。


 2.港澳戰時外銷瓷:呈現一九三八年後港澳瓷業因戰亂承接的產業轉移,反映特殊歷史背景下文化薪火的延續。


 策展人趙強指出,十三行時期瓷器外銷堪稱「器成天下走」,年逾百艘商船將廣彩瓷運往全球;鴉片戰爭後,隨上海、港澳崛起,外銷瓷亦見證中國對外貿易格局的變遷。


 趙強強調,外銷瓷不僅是商品,更是文明對話的載體。例如展品中既有傳統中國花鳥題材,亦有聖經故事繪畫,體現「式樣奇巧,歲無定樣」的定制化生產(引自《景德鎮陶錄》)。廣東省社科院研究員李慶新表示,這些瓷器印證了海上絲綢之路「以器載道」的歷史脈絡。


 此次捐贈的三十三件瓷器將納入廣州大學海上絲綢之路重點實驗室研究體系,為學者提供實物資料。廣州大學副校長孫延明表示,展覽與捐贈活動是「產學研融合」的範例,未來將深化與港澳及國際學界的合作,挖掘外銷瓷背後的跨文化故事。


 - 時間:即日起對公眾開放  。


 - 地點:廣州大學美術館  。


 - 特色:免費導覽、學者講座及專題研討會  。◇


 


  

22

鮮花
10

握手
16

雷人
43

路過
88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