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天下之良寶也 《左傳 · 隱公元年五月》鄭伯克段於鄢,這是宮廷的糾紛,在這場糾紛中,鄭武公說過一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似乎是唯心論,不過從歷史人物看,的確如是。 何謂“義”?這是個抽象名詞,指符合道德範圍的行為。若再問:甚麼是“道德行為”?很難用語言表達。不過齊人寄食於孟嘗君的馮煖,他竟能替孟嘗君市義而歸。 原來孟嘗君遣人收債於薛,馮煖願為此效勞,臨行,他問:債畢收,買些甚麼回來?孟嘗君說:“視吾家所寡有者。”馮煖竊計、孟嘗君宮中積珍寶、狗馬實外廄,美人充下陳,君家所寡者以“義”耳。於是他替孟嘗君出主意,把所有欠單、借據通通燒掉。即是說所有欠債一筆勾銷,這就是“義”。當時孟嘗君很不滿意,一年之後,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意味着要孟嘗君就國於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孟嘗君顧謂馮煖曰:“先生所為文市義者乃今日見之。” 中國民間有這樣的說法:“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這雖是唯心論,但事實往往是屢應不爽的,揆諸“鄭伯克段於鄢”這段歷史,鄭武公說的:“多行不義必自斃”,或者你會說:“這是唯心論”,但歷史是騙不了人的。也許今生不報,報於來世,這是遲早問題,此所謂“時辰未到”也。 《墨子 · 耕柱》:“所謂貴良寶者,為其可以利也,而和氏之璧,隋侯之珠,三棘六異,不可以利人,是非天下之良寶也。今用義為政於國家,人民必衆,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