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性的蝴蝶》 作 者:林清玄 出 版 社:天地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割捨是一種智慧 當你在暗夜中徘徊,要想着黎明即將到來;當你在寒冬裡掙扎,要想着春天已經不遠;當你在沮喪中煎熬,要想着希望就在眼前。清新自然的文筆,記錄了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與感悟。作者的文字,或許能撫慰憔悴不堪的靈魂;作者的文字,或許能滋潤徬徨無措的心田。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願一切的美好都與我們同在。 書中作者在果園的一段經歷讓我印象非常深刻。有一回,作者受僱在一個果園裡採摘水蜜桃,當水蜜桃樹的果實採摘完成後,沒幾天的時間,果園裡已經是落葉滿地,一派肅殺頹敗的景象。看着這樣暗淡的光景,作者情不自禁地發出嘆息。作者靜靜地在果園中遐想之際,園主人走過來拍着作者的肩膀說道:“怎麼了?站在這裡發呆?”於是作者答道:“真沒想到才幾天的工夫,葉子全落盡了。”園主人接着說道:“當然了,今年不落盡葉子,明年就長不出新葉了,沒有新葉,果子不知道要長在哪裡呢!”然後這位園主人就帶着作者在果園中穿行,拿着一把剪刀,將那些看起來已經沒有生長力的樹枝一一剪除。園主人一邊修剪,一邊對着作者解釋:對果樹修剪是一種割捨,因為果樹的枝丫如果長得太密,收穫的時候雖然能結出更多的果實,但每顆果實都會長得不好,表面上果實變多了,但實際上每顆果實都會先天不足而淪為次品,因為一顆果樹的承載力是有限的。經過修剪,將那些相比之下沒什麼生長力的樹枝裁掉,把騰出來的生長空間留給那些最具潛力的樹枝,那麼來年就能結出更豐碩的果實。對一棵樹而言,裁減是一種割捨,更是一種傷害,然而這是獲得更豐碩的果實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每次讀到這裡,我總是會想:說的是樹,其實說的不就是人嗎?人生在世,總會有不堪回首的往事,總會有難以癒合的傷痛,最重要的不在於一次又一次地沉浸在傷痛中,而在於要果斷地將傷痛割捨。人若能拋掉沉甸甸的創傷,那麼接下來的景象就是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明史《國榷》的成書歷程。明末清初著名史學家談遷在廣泛閱讀明史相關著作的時候,發現其中有許多錯漏之處,於是他下定了決心,要編寫一部內容詳實可靠的明史著作。為了撰寫此書,他殫精竭慮,兢兢業業,到處借書抄書,反覆地修改更正,耗費二十餘年的時間,《國榷》這部史料豐富的編年體史書終於大功告成。但不幸的是,這部嘔心瀝血而完成的史書原稿卻在一天晚上被人偷走。遭受如此重大的打擊,談遷寢食難安,悲痛欲絕。然而沒過多久,當眾人都覺得經過這次意外之後,談遷從此將難以自拔,一蹶不振的時候,卻看到他擺脫了傷痛,從陰影中走出來,發憤要重新撰寫《國榷》。功夫不負有心人,又耗費了數年之功,他終於完成了《國榷》這部鴻篇巨製。 如果有些痛苦在所難免,那麼何不將這些痛苦視作幸福的前奏。因為幸福和痛苦共用的是同一個情緒通道,堵塞了痛苦,也便將幸福拒之門外。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將我們身上的那些敗葉都裁去吧,割捨下憂愁,才能為快樂積蓄能量;將我們心中的那些枯枝都剪掉吧,割捨下痛苦,才能給幸福騰出空間。 林龍彬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