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的海洋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昨舉行 ![]() 主辦單位向主講者致送紀念品 ![]() 莫志偉 ![]() 區秉光 離岸五十米 融合輕軌停車場共同管溝 專家倡內港建複合功能防洪堤 【澳門日報消息】“澳門的海洋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昨舉行,主講者之一的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會長區秉光建議,在內港現有岸線向外推出五十公尺或以上建防洪堤,堤身內設軌道交通、停車場、共同管溝等,通過防洪堤可令輕軌西線形成閉環,相信在防災減災的同時,可解決生態、安全、衛生、交通等多方面問題。 由澳門建築置業商會、澳門海洋與水利學會、澳門土木工程實驗室、澳門科學館聯合主辦的“澳門的海洋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昨日上午九時於科學館舉行。 澳門建築置業商會理事長莫志偉致辭時表示,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始終懷揣“向海圖強”的雄心,正積極推動海洋科技與城市發展的深度融合。多名權威專家學者分享他們在海洋可持續發展、智慧水利、生態城市、海上交通等領域的真知灼見。相信通過思想的碰撞與經驗的交融,為澳門海洋水利生態規劃、粵港澳大灣區海洋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 海港樓至航海學校 運輸工務司司長譚偉文日前提出研究輕軌西線結合防洪工程的可行性,區秉光認同方案合理且可行,方案在發揮防災減災的同時,能顯著改善澳門交通體系,但指出內港碼頭築堤或牽涉訴訟、利益等問題,最快、最容易解決的方法是在內港現有岸線向外推出五十米或以上建防洪堤,建議防洪堤長約兩公里,北至海港樓、南至航海學校,堤頂高程約+5.5米(MSL),料建成需時兩年。 輕軌西線形成閉環 區秉光於研討會及受訪時稱,防洪堤可令輕軌西線形成閉環,若輕軌地下化,地上則可建外環快速道路,改善河邊新街交通擠塞問題;防洪堤所增加的地方可設共同管溝,解決內港供排水、供電等問題,甚至興建停車場、綠化公園、旅遊設施和碼頭等,通過一個工程可解決生態、安全、衛生、交通等多方面問題,是相當值得投資的項目。 料此方案阻力最小 他又認為這個方案不影響現有碼頭的利益,相信阻力最小,且相關距離亦在澳門水域內,不會與珠海產生太多矛盾,並可思考把相關模式應用於南灣、澳門東面等。 會上,澳門科技大學校長李行偉以“可持續發展與海岸帶環境水利研究——以澳門為例”為題演講,全國水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程澤坤介紹內港綜合治理的“澳門方案”,中國港灣工程有限公司(澳門)高級工程師伍紹博展示海上機場建設的前沿技術;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的專家團隊、中交第四航務工程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覃杰、珠光集團珠光工程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金暉、澳門大學海洋科學及技術系助理教授徐高鵬分別從海洋經濟政策、雙碳戰略、氣候變化應對等維度展開研討,提出打造“藍色經濟帶”的創新構想。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