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節 “我食完那個中醫治療師的媽媽親手包的那兩隻粽後,這陣子便不停想着那個珠海治療師。真的很不正常。”我在街上讀畢這條訊息噴笑出來。那是下了愛情咒語的粽子嗎? 吃粽的習俗來自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傳說,從戰國時期廣傳至今。但對於喜歡詩歌的人來說,心裡便更鍾情端午節的別稱——詩人節。有次跟一位喜歡詩歌的國外朋友,分享這個自兒時聽來、耳熟能詳的故事——當時的老百姓因為十分敬愛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不願江裡的魚兒吃掉屈原的身子,便往江裡投放一顆又一顆的粽子,希望魚兒只吃粽子不吃詩人。那位初次見面、感覺上有很多愛的詩人母親,聽後一臉歡喜與感動。大概從此,儘管端午節的英文“Dragon Boat Festival”(龍舟節)之東方神話風情依舊,對她來說更添了一層或淒美或悲壯的詩意吧。 今時今日,那些形狀各異、包裝精美、口味五花八門的粽子,自然沒有魚兒的份,而是給嘴饞的人們吃的。兒時所理解的那些本意用以保祐屈原的身軀不被魚兒吃掉的粽子,長大後便知那其實也是祭品,用以祭祀逝去的先人。 屈原的“死忌”,也是我的祖母的生忌。不過每每讓我想到祖母的食物,不是粽子,而是酸酸甜甜的山楂餅,一種小時候祖母常買給我吃的小零食。現在已甚少在超市或士多見到山楂餅這種包裝簡樸的零食了。然而,山楂餅那份曾是祖母給我的兒時滋味,成了一份嫲孫之情的專屬味道。 屈原身沉汨羅江千載,而詩魂長存。祖母亦已離去十載。那年北風一直吹一直吹,我曾以她的名字寫下一首悼念詩,其中有兩行詩句,無關端午時節,而總是輕易地在一些庸常的午後,一再地浮上腦海——我沿着記憶的路軌往後走/您還在那兒。 亞 詩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