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科研人員製作的月球背面影像圖 (新華社) 嫦六月壤首揭月背演化史 【香港中通社十日電】中國科學院九日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四項成果當天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於《自然》雜誌,分別揭示了月背岩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徵,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 會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福元表示,這一系列研究成果被《自然》選為封面,既說明研究工作揭示了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演化歷史,也說明嫦娥六號樣品的返回和研究創造了月球探測的歷史。 揭月球二分性之謎 月球具有“二分性”,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份、月殼厚度、岩漿活動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由於之前月球樣品大多來自月球正面,人們對於月球背面的認識主要基於遙感研究,因此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機制仍然懸而未決,是月球科學研究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嫦娥六號在人類歷史上首次攜帶一千九百三十五點三克月球背面樣品返回地球,這些樣品採集於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為釐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質組成的差異、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謎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獲月背古磁場信息 除了上述月背演化研究,此次還有其他三項研究同時登上本期《自然》:首次揭示月背在約四十二億年前和二十八億年前經歷了兩期不同的玄武質火山活動,表明火山活動持續時間長;首次獲得月背古磁場信息,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二十八億年前發生過反彈,指示月球發電機磁場並非單調衰減而是存在波動;首次獲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發現其顯著低於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內部水分佈也存在“二分性”。這四項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與南京大學等科研團隊完成。 吳福元說:“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構造單元之一,直徑約二千五百千米,該撞擊坑形成的能量大約相當於原子彈爆炸的一萬億倍,但這種大型撞擊到底對月球演化造成怎樣的影響,一直是未解之謎。這四項研究成果首次系統揭示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的效應,讓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更進一步。”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