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氣風發的老賽車手桑尼· 海耶斯 ![]() 桑尼與 約書亞的兄 弟情誼 ![]() 《F1電影》海報 ![]() Kerry Condon 演出技術總監凱特 極速較量下的車壇知己 ——評《F1電影》 《F1電影》由約瑟 · 高辛斯基執導,畢 · 彼特、丹姆森 · 伊卓斯等演出,上映後好評如潮。目前全球票房即將破三億美元,叫好又叫座,其視聽效果與劇情人設均在水準之上,是今年暑期檔的高分動作大片。 兄弟情誼 《F1電影》講述一位曾經鋒頭無兩的F1賽車手桑尼 · 海耶斯(Sonny Hayes),因九三年一次嚴重的賽車事故而沉寂多年。近期復出的他,在贏得戴通納耐力賽後,昔日好友魯本 · 塞萬提斯找上門,請他重出江湖拯救排名墊底、即將要被變賣的車隊。加入車隊的桑尼,隨即面對與賽車手約書亞 · 皮雅斯(Joshua Pearce)、技術總監凱特等同事的相處問題。電影圍繞老車手桑尼與新車手約書亞的故事展開,講述兩位先後崛起的車手,彼此的輕蔑、對抗,其後又互相欣賞幫助的兄弟情誼。 從約書亞前期的人物塑造來看,他賽後找母親吃飯、醉心賽車勤勉練習、溫和脾氣好的處事風格,都可見他並非壞人,而是心高氣傲與害怕被桑尼取代的危機感,才處處與桑尼針鋒相對。老手桑尼自然明白這種年輕人的心態,認為他仍需學習“謙虛”、“互助”、“友愛”的比賽精神,為此故意不讓出賽道,導致兩車發生碰撞,搞到約書亞沒得比賽。其後約書亞對他的故意報復,都是新老車手之間,在衝突、爭吵之中達到理解共融的必經過程。 影片中後段,約書亞意識到桑尼的深厚實力,屢出奇招保送自己入了賽事前十名;更看見桑尼背後不為人知的沉重心事與身體舊傷。對他的稱呼,也從“老頭子”、“老到快死的男人”,悄悄地改變了。桑尼成為他所尊重敬佩的前輩,不但願聽桑尼的號令,最後的阿布扎比大獎賽中放棄自己能成為第一或第二名的榮耀,甘願冒險為他開出賽道,圓桑尼年輕時的奪冠夢想。儘管是刺激的動作片,兩人的感情線起伏發展,讓人感到相當溫馨。 江山代有才人出,同一領域從不缺乏新舊崛起者,天才之間互看不順眼、鬥智鬥勇也是常態。電影拍出了他們彼此提攜、不計較名利的動人一刻,畢竟放下個人偏見與獨秀武林的心態,合作共贏才是面對危機的更長久辦法。相較於動作片中對於“個人英雄”的強調,此片更着重“集體榮譽感”與“合作共贏”,約書亞還正年輕,桑尼奪冠的機會可能僅剩今次,為他讓路、成人之美,是更高的合作智慧。 片尾在贏得大賽冠軍的桑尼,並沒有過度沉浸於得獎的喜悅,轉頭隱去寂寞的身影,將榮譽、成功,讓給好友魯本去享受,自己開車離去。事了拂衣去,達到成功的高潮一刻的確難得,但眾人簇擁的歡樂始終是虛浮的,背後的默默無聞、自我與自我的對抗、和解的漫長過程,才是生命常態。桑尼開車而去,下次不知再出現在甚麼賽車賽事上,一切未定、一切皆有可能,此結局更有哲學的意味。 電影巧思 桑尼與技術總監凱特,擦出的愛情火花也頗有看點。凱特希望以自己技術贏得欣賞,而非靠美貌上位。面對桑尼的邀約,也坦言讓他賽出成果,否則一切免談。兩人在電影中是平等競爭、合作的關係,並非成名的男賽車手對女工作人員的“青睞”。片中另一位女新手技術員,更換輪胎出錯導致賽果不理想。面對責罰,她直言不希望桑尼袒護自己,而是尊重她個人成長,下次她更換輪胎時更加小心,以個人努力完成職業成長。 電影的愛情線雖不突出,但每個人物都有自我職業路線與行事邏輯,並非為生硬的愛情戲份而服務。正如約書亞一心賽出成績,就算在夜店也無意回應搭訕,徑自離去。電影中的幾次重大撞車事故,也是參考真實的賽車故事,包括桑尼年輕時那場“滑鐵盧之役”,是參考一九九〇年馬丁 · 唐納利西班牙大獎賽的恐怖事故,當時賽車斷成兩截,他連人帶座摔在路面;而約書亞求勝心切翻車起火,導致受傷退賽,也是尼基 · 勞達在一九七六年在德國大獎賽期間失控撞牆,導致面部嚴重燒傷。而他短暫休息六個星期後便回歸賽事,與片中約書亞很快就出院繼續比賽類似。 作為賽車片,電影的視聽效果絕對是滿分,其配合得宜的背景音樂更是熱血,包括Queen《We will rock you》、Ed Sheeran《Drive》、Roddy Ricch《Underdog》等,加上賽場內緊張精彩的對決畫面與觀眾的喝彩聲,讓人大呼過癮。電影幾處小巧思也讓人忍俊不禁,包括桑尼在賽事中假意進場換胎、騙其他車手紛紛入站換胎,為隊友博得贏面;故意將車開入砂石區,帶出砂石影響路面;故意發生車輛擦撞,出動安全車讓比賽暫停。桑尼的機智與臨機應變,讓他成為在銀幕中討喜的主角形象。 作為動作片愛好者,筆者對於荷里活的套路化高成本動作大片感到視覺疲勞,在如今影壇,還能看見這套製作精良、故事邏輯合理,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更願意多花兩張票錢,以“電影票”投票,多加支持。 樂 琪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