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工製作杏仁餅為傳統技藝 ![]() 陳淑怡 十二項目爭取年內列非遺名錄 團體倡建多媒體資料庫記錄人文故事 【澳門日報消息】文化局近日公佈完成編製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公開諮詢意見總結報告,坊間除關注“土地信俗”、舞龍、舞獅項目外,亦建議同屬傳統製作技藝類的四項目列入名錄。有團體期望當局持續加強傳承與宣傳等環節,讓各項目深入民心。 文化局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出,現時本澳共有七十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其中十二個項目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進一步加強對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該局於去年十二月四日至今年一月二日期間,對建議新增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十二個項目進行公開諮詢,並於本月一日公佈公開諮詢意見總結報告,後續將按規定推進項目列入非遺名錄的相關工作,並爭取今年內完成。 可以預見,待上述十二個項目順利完成列入非遺名錄相關工作,前後將有廿四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記錄製餅工藝發展 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副會長陳淑怡表示支持,以杏仁餅與嫁喜禮餅為例,都是澳門重要的飲食文化遺產,承載着獨特的婚俗傳統與匠人精神。協會早於二○一八年對最香餅家、品芳餅家等老字號進行系統性口述訪談,完整記錄本澳傳統製餅工藝與家族發展歷程。 該會倡議政府建立專題多媒體資料庫,透過導賞活動呈現傳統製餅技藝與背後的人文故事。過往也曾把非遺手作坊融入研學路線,結合杏仁餅、葡撻等特色食品製作體驗,從而展現澳門中葡文化交融的獨特魅力。 陳淑怡強調,有關工作任重道遠,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對澳門集體記憶的保存,助力推動相關技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讓更多人尤其年輕人加深認識和珍惜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