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朝天到燕行 一六五六年初,一支三百多人的隊伍滿載人參、貂皮、金銀器、松子、香油等物品啟程了。這行人由使節、官員、翻譯、士兵等構成,此行要翻越崇山峻嶺、渡過激流險灘、橫跨沙漠荒野,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裡,行程超過一千二百餘里,最終到達北京城。他們就是朝鮮使節團——歷史上也被稱為“燕行使”。 就在這同一條路線上,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他們的使節團有着另一個名稱——“朝天使”,意思是朝見天子的使節。到了清朝,朝天使變成了燕行使,這是朝鮮最後的抗爭——改變朝貢的名稱來表達對明朝的思念和對清朝的鄙夷。雖然從一六三七年朝鮮被迫與明朝斷交,轉而臣服大清,但在朝鮮民眾心中依然思念和推崇大明風華,蔑視清朝,曾寄望於南明能驅除韃虜、反清復明、王師北定中原。可惜,只專注於內鬥的南明終究成不了氣候,清朝最終問鼎中原,這讓朝鮮使者們的內心無比苦悶,甚至有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朝鮮使者,拒絕食用蠻夷之地的食物。 也許後世人們很難想像,為什麼這些外國人對於明朝滅亡如此悲痛?因為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時間裡,朝鮮於明朝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文化上的聯繫緊密,猶如血肉相連,朝鮮也自詡為“小中華”。在當時不少朝鮮官員和讀書人心中,已經暗暗地把中華文明的延續和傳承默默地負載在肩上,所以,即使要去朝見清朝皇帝,他們依然堅持穿着“大明衣冠”前往。正因為他們的堅守,燕行之路上,眾多漢人見之無不動容、低頭垂淚、愧及膏肓。因為在清朝嚴厲的剃髮易服政策下,漢人不得不放棄束髮和漢服,在朝鮮的儒生們看來,這不僅是對統治者的臣服,更意味着明朝輝煌的文化也被一刀切斷了。所以他們更堅持保持明代的服飾,絕不穿滿洲衣冠,並且之後幾年偷偷地沿用明朝紀年。 伴隨歲月的變遷,在一百多年後的燕行之路上,穿梭於中國大地上、依然穿着大明衣冠的朝鮮貢使們悲哀地發現,此時留着辮子的漢人開始圍觀他們的隊伍,對於他們的裝扮指指點點,嬉笑譏諷,說他們是唱戲的戲子。因為在清朝,還能保留大明服飾的就只有戲班了。此刻,會漢字、寫漢詩、穿漢服的朝鮮貢使心中一定是五味雜陳,難以名狀。正如一七七八年,朝鮮燕行使蔡濟恭所留下的詩句:“中州淪沒古今傷,文相祠堂草木荒。惟有年年東國使,拜瞻遺像一焚香。”詩人以清朝三忠祠的破敗,表達對明朝消亡的惋惜、對文天祥忠貞守節的崇敬。每次讀到這首詩,心中也有一股暖意和複雜的情緒在流動,也許這就是兩國千年同源的文化血脈悸動吧。 王 樂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