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下的愛國教育體系構建 ——基於澳門東南學校教育實踐的實證考察 一、引 言 愛國愛澳是澳門社會的核心價值,也是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保持繁榮穩定的重要基石。廿五年來,澳門在“一國兩制”方針指引下成就斐然,其中愛國愛澳教育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澳門著名教育家畢漪汶是東南學校創校校長。一九四九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她敢於在葡人統治下的澳門堅持愛國理念,使東南學校成為首批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之一。一九九七年,她成立“澳門東南教育促進會”,以匡扶教育、惠澤桑梓的精神贏得社會讚譽。學校始終秉持厚植家國情懷、培育愛國愛澳新青年的理念,通過豐富活動培養了一批批具備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青年。 二○二三∕二四學年《憲法》與澳門基本法問卷調查顯示:約70%學生認同學習增強了對兩法的了解;超96%學生認同“一國兩制”政策及特區與中央關係;超過84%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持樂觀態度;97%關心特區和國家發展並願貢獻力量。學生積極參與法律宣傳活動,期望政府舉辦更多推廣。數據表明東南學校學生在法律認知、政策認同、國家發展態度和社會責任感方面表現優異,愛國主義教育成效顯著。本文以東南學校為例,探討愛國愛澳教育的實踐、特色、成效、挑戰及對澳門未來的重要意義。 二、愛國愛澳在澳門東南學校的教育實踐 澳門《非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二○二一至二○三○)》強調“培養家國情懷”。東南學校自一九四九年創立以來,堅持“愛國、愛澳、愛校”的宗旨,全方位推動愛國主義教育,要求各學科結合特色開展可持續活動。 (一)校層面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特色 學校通過系列特色活動推進愛國愛澳教育和法治教育: 1.升旗儀式與隊伍:自二○○六年組建學生升旗隊,每周及重要節日舉行升旗活動,設培訓班培養升旗手參與校內及學界五四升旗儀式,培養國家尊嚴感、歷史認同感及民族自豪感。 2.主題教育活動:組織學習《愛國主義教育法》,弘揚“五四”精神,開展“兩會”精神傳達、“一帶一路”講座、《維護國家安全法》講座等,增強師生國家觀念、愛國意識,推動教育常態化,促進文化傳承與國家統一。 3.法治教育:以公民科為主導,聯合德育處、教務處、歷史、地理、美術、電腦等科,開展跨學科《憲法》與基本法校園推廣活動。舉辦填色比賽、攝影比賽、知識推廣比賽、法律講座、“‘衣’法治澳”T恤設計比賽等,寓教於樂,提升學生法律知識和參與度。組織學生參加校外普法比賽,引導深入領會“一國兩制”內涵及兩法精神。 4.文化傳承:舉辦中華文化日、傳統剪紙、寫揮春、品茶技藝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中華文化魅力,增強認同感與自豪感,鍛煉動手能力、創造力和藝術修養,營造良好文化氛圍,增強文化自信。 (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學科特色 各學科要發揮專業優勢推進教育與文化傳承: 1.語文科:結合知識與理論,舉辦“中華文化傳承研習班”,開展古典詩詞創作、猜燈謎、詩文朗誦比賽等,培養愛國情懷和傳統文化熱愛。與北京景山學校、福州格致中學等締結姐妹學校,增進國情理解。 2.公民科:開設《憲法》探討課和基本法研習課,幫助理解“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等政策,培養民族認同感。結合節日開展國情國史教學,積極參與普法比賽(如填色、攝影、知識賽),增強守法意識。 3.歷史科與地理科:課堂教學結合實地考察,帶領學生參觀澳門、香港、北京、福州、南京等地,感受祖國發展。從天文小組到地理奧賽,從高校科學營到航太報告會,通過考察研討深化國家歷史文化認知。 4.英語科:自二○一五年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開展世界記憶工程項目,通過雙語壁報比賽和實地考察,提升英語能力和對全球文化歷史認識。每年深入研究一個項目,培養世界文化尊重。 (三)以課外活動深化愛國愛澳情感 學校組織豐富課外活動強化教育效果,如參觀“全民國家安全教育展”、與航天員對話,認識國家航天成就、參加紀念林則徐獻花活動、教職員參加愛國歌曲演唱比賽、全校師生“家國情懷”愛國主義教育日活動、高三畢業班赴京參觀學習(感受歷史文化、科普研學)、教師內地交流學習等。這些活動增強了國家安全意識、愛國熱情、文化認同感、科普素養和實踐能力,促進了文化交流與教育創新,為培養具備家國情懷、文化自信和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年奠基。 總之,東南學校全力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強化了師生對國家和澳門的歸屬感,形成了文化傳承自覺,培養了愛國愛澳、厚德守法、成為好公民的品格。 三、澳門東南學校愛國愛澳教育特色活動 (一)畢漪汶的愛國教育理念及其影響 畢漪汶校長(一九二四年出生,原籍廣州花縣)是澳門東南學校的靈魂人物。一九四九年,在朱裔榘創校僅月餘即陷困境時,她在母親支持下毅然接手。同年十月一日,新中國成立,畢校長領導東南學校成為澳門首批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開啟教育報國征程。學校歷經搬遷(從近西街至消防隊巷,後至賈伯樂提督馬路)、擴建(上世紀八十年代學生超千人)、獻校(九十年代成立“澳門東南教育促進會”管理)、發展(二○○一年收購勵群學校開初中,二○○三年開辦高中形成“幼小中一條龍”,二○○五年籌建新教學大樓,二○○七年迎首屆高中畢業生)。 畢漪汶一生奉獻教育。其愛國理念源於青年經歷:粵華中學作文比賽冠軍作文《立志一生做好事》獲校長讚賞;嶺南大學農藝系求學時目睹抗戰悲壯,堅定報國決心。座右銘“立志一生做好事,以助人為樂”,強調“五愛公德”(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宣導德、智、體、群、美全面發展,堅持“德育為先、教學為主、育人為本”。她堅信教師應關愛學生、激發潛能,支持文化藝術環保新理念,提出“求真、向善、創美、貴和”校訓。面對廿一世紀挑戰,她邀請劉羨冰校長協助,二○○一年引入“快速閱讀法”和“英語浸入式”教學(後稱“中英雙語、智力三促進”),與澳門大學合作成為研究基地,在二○一六年PIRLS研究中成績優異。 (二)國情教育系列活動(回歸廿五周年重點) 圍繞愛國主義教育和國家認同感培養,學校開展涵蓋多領域的活動: 1.國家認同與愛國情懷:各學科(尤其公民、語文、歷史、地理)協同開展教育,系統引入《憲法》、《基本法》、《國家安全教育》教材,結合節日進行國情國史教育。課外舉辦普法比賽(如“基本法演講比賽”、“青少年國情知識競賽”)、跨學科活動(填色、攝影比賽、法律講座)等,提升法律意識和國家認同。 2.國家安全與法治教育:重視守法意識培養,通過專題課程、講座、參觀國家安全教育展強化國家安全認識。組織參與“憲法與基本法知識競賽”、“青少年外交知識競賽”等,提升法律素養。舉辦“‘衣’法治澳”T恤設計比賽,藝術化普及法律。 3.文化傳承與藝術修養:與澳門大學合辦“中華文化傳承研習班”,開展詩詞創作、燈謎、經典誦讀。美術科舉辦七十五周年校慶藝術展,展出多種形式作品120餘件。 4.國際視野與全球公民意識:通過《世界記憶名錄》項目結合中英雙語教育開展專題研習(初中重澳門及中國遺產,高中拓展全球項目),進行中外文化比較。組織參觀遺跡、國際交流活動。 5.科學精神與創新能力:推進STEM教育,開設資訊科技、機器人培訓、人工智能課程,組織參加“澳門國際創新發明展”、“未來智慧奧林匹克比賽”等,培養科技創新與實踐能力。計劃引入無人機編程、VR虛擬學習等校本課程。 6.歷史教育與社會責任:優化課程,成立史地公科組,強化歷史、地理、公民教育。組織參加林則徐紀念活動、觀看愛國電影等,感悟歷史,傳承使命。 7.青年交流與成長:參與澳門青年交流計劃,促進交流與成長,激發活力,培養國際視野和社會責任感。 這些活動構成了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畫卷,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相關素養。(上) 東南學校 袁金淑 方嘉燕 馮業楓 唐志光 黃偉倫 黃 婷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