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版介紹李成俊參與抗戰情況 ![]() 柯麟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 高德敏昨現身展場憶述母親黃歡笑當年事跡 為抗戰揮灑青春熱血 澳革命先輩堪青少學習 在“烽火忠魂:澳門抗戰人物群像展”中,可看到多位革命先輩將青春熱血獻給中國抗日戰爭,值得當下年輕一輩學習、領悟,感受更深。 致力營救愛國人士 生於廣東海豐縣的柯麟,為抗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任職鏡湖醫院時,參與過香港淪陷後的愛國人士營救工作,西線中澳門是重要的中轉點。這些愛國人士到澳門後,由鏡湖醫院幫助他們經廣州灣或經中山、江門、台山等地到桂林。夏衍、范長江、梁漱溟、金山、司徒慧敏等近百名愛國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都是經此線轉移。 企業家、社會活動家、慈善家何賢,在廣州淪陷後,避難赴港經商,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轉至澳門經商。一九四二年,何賢等創立大豐銀行前身大豐銀號,並由他擔任經理一職。何賢憑着商業才幹,很快在澳門金融界嶄露頭角,被聘為大西洋銀行華人業務部經理。大西洋銀行獲得增印澳門幣許可權卻面臨銀幣紙短缺,何賢冒險從香港運回大批銀幣紙,成功推動澳門幣的發行,緩解了因戰爭導致的港元流通短缺問題,有效穩定了澳門的戰時貨幣經濟。 投筆從戎敵後游擊 本報前董事長李成俊,高中畢業後投筆從戎,率領十多位同學到中山敵後游擊區參與抗戰,曾任路西《新大眾報》採編,抗戰勝利後重返澳門。一九五八年籌辦《澳門日報》,任經理兼第一副總編輯,一九七八年任總編輯,報社全面革新,成為本澳主流媒體。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二日,澳門四界救災會成立。廖錦濤因有出色的組織能力和宣傳才華,當選理事會理事兼宣傳部副主任。翌年十月廣州淪陷,救災會決定動員愛國青年回內地參加抗戰工作,籌建“四界救災會回國服務團”。廖錦濤因其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堅定的愛國信念,被推選為團長。這一服務團體在其存續期間,一共北上十一批服務團,送出一百六十多名熱血青年在西江下游地區親身參與抗戰。 “駝峰天使”難遺忘 被譽為“駝峰天使”的黃歡笑,抗戰時期擔任美國飛虎隊女護士。其兒子高德敏昨現身展場,向傳媒憶述母親當年事跡,近年把母親經歷編成紀實小說《飛虎月亮花》,把系列珍貴圖片輯錄成小冊子。高德敏說,重溫母親昔日參加抗戰的歷程,很有意義,一方面體現澳門同胞在那個時代與祖國人民站在一起,心連心,傳遞着澳門同胞的愛國情懷。其次,展現中美兩國人民應有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諧相處的關係,希望飛虎隊精神代代相傳,傳遞和平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以往在抗戰中體現出的情懷不會因現代化而被遺忘,將發揚光大下去。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