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点击收藏
  • 手机版
    手机扫一扫访问
    迪恩网络手机版
  • 关注官方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
    迪恩网络公众号

我們還有辦書展的必要嗎?



    我們還有辦書展的必要嗎?



    轉眼到七月,又是香港書展開鑼的日子。作為香港的年度文化盛事,每年書展都會吸引到一定數量的媒體報道,由展覽開始前關注當年的主題、焦點新書、講座嘉賓,到展覽期間追蹤入場人次、暢銷書榜等,一連佔據好幾星期的版面,令對閱讀毫無興趣的人亦會知曉它的存在。誠然,籌辦書展自是以推廣閱讀為目標,但當生成式人工智能(AI)越見成熟,甚至被不同程度地應用到各個創作範疇之時,難免令大家對創作一事的想法有所改變,認為人人皆能創作、無人不是作家、畫家——俯拾皆是的吉卜力畫風圖就是好例子。那麼,在這樣的一個AI浪潮之下,與創作相關的文化活動會否因大眾對創作的看法變改而被逐漸邊緣化,甚至變得不具存在意義?又,假如我們相信這些文化活動值得繼續籌備下去,它們又是否需要因應大環境的變遷而作出調整?這次就以書展為例來淺談一下。

    人人皆能創作?

    先講結論,我認為如書展要繼續存在,因為它在啟蒙、訓練和連結三方面的重要影響,但在探討這三點前,或者需要先回答一個更根本的問題:為何我們仍然需要看書?

    生成式AI的出現令大家可以輕鬆將腦海內的想法轉化為文字、圖像或影像,無疑令創作的門檻降低,但我認為,當每個人創作的起跑線變得接近,依然會有不同的因素來決定創作成品的高低,就如對AI的認識以及傳送指令(prompt)時的準確和細緻程度。前者是指使用者對不同AI工具的定位和長處的掌握,決定了你能否在眾多AI產品中找出最適合、最高效率的一個來完成相關工作;雖然目前是百花齊放,但相信假以時日,經歷技術戰、價格戰之後,少數的勝利者會成為市場霸主,故此,這考驗相對容易應付。但後者則牽涉到使用者在應用工具時,有否足夠新穎的念頭來導引AI、能否以豐富的詞彙來描繪心目中的成品模樣,又或是在AI生成初步內容後,透過指令的補充和修正來不斷潤飾成品。簡單來說,當你了解“給我畫一棵樹”以及“給我畫一棵參天大樹,樹上要結有七彩繽紛的果實”之間的分別,就會明白何以工具的普及令人人皆能創作,卻不代表人人都能創作出好的作品。而要擁有新穎念頭、豐富詞彙、對現有成品作批判及修正等能力,目前來說,閱讀亦是為數不多的有效途徑,而閱讀書本而非碎片化資訊,更是有效途徑中的相對捷徑。所以,AI很強大,但要能駕馭AI,還得靠讀書。

    書展的三大功能

    明白讀書之必要後,我們就可以將視線轉回到書展。書展要繼續辦,因為它能滿足啟蒙,訓練讀者此一功能,亦可連結讀者、作者以及出版業界。

    “啟蒙”的重點在於由無到有,是一個摸索後確立的過程。目前正規教育都按學科來將知識分類,一般人想獲取自己專業學科以外的知識,先要在有足夠廣度的範疇中摸索。而“訓練”的重點在於由有變專,亦即是往特定的方向深挖。當掌有了某一學科的基礎知識後,想要繼續將學問深化,這時候需要的不再只是參考資料的廣度,更包括專科專項資訊的深度以及新鮮度,同時,要學會如何百中挑一,選出適合自己細讀的內容。書展的重要體現於它能同時滿足以上兩點。書展集合了眾多不同類別的出版物,鋪墊出一個廣度十足的知識海洋,讓尚處入門階段的初學者能慢慢探索,但其實,一家藏書量豐富的圖書館亦能擔起此角色;不過,書展不但集合了市場上的眾多出版社,亦有最新近出版的書籍。所以,若將資訊的新鮮度、齊全度等都考慮在內,相信就算圖書館購書的速度更快,也與書展上能找到的新書有一定距離。

    以上兩點的重心都在於讀者,但“連結”這一環既與讀者相關,更與作者和整個出版業界相關。書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來自不同地方的出版社聚首,除了跳過發行機構,向讀者直接銷售書籍外,亦是一個與潛在作者面對面接觸,洽談作品版權的好機會。而透過真實接觸,出版社的代表亦可更直接地掌握到讀者的口味和市場脈搏,對產出優秀出版物帶來極大助力。此外,書展現場通常設有簽書會和座談會,讀者可以直接與作者互動,提問和分享對作品的看法,從而加深對某一領域的專業認知。

    換言之,書展的角色可以理解為集知識供給、人際連結、締造新作品於一身的大型平台,無論讀者、作者,抑或出版社,都可各取所需。

    新世代書展的模樣

    既然書展要繼續辦,那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書展往後要怎樣辦?我覺得,不妨循着上述的三大功能來構思。首先是書展現場需要提供檢索工具,讓所有參加者都可即時按自己的閱讀喜好來查閱出版物的資訊,如內容簡介、出版社資料及展區位置等,同時,此一檢索工具更應具備推薦功能,能根據查閱者輸入的內容而推介更多書籍。這樣一來,既可滿足“啟蒙”、“訓練”的兩個功能,又能為在場的參展商作推廣,一舉兩得。其次是實體活動的資訊推廣。不論展會前抑或期間,都需要讓參加者或潛在的參加者得知活動內容,真正將有意連結的人聚在一起;這部分,講求的是對潛在受眾群的分析和對準宣傳。以上兩點都是按現有做法提出修改的愚見,假如能跳出現有框架,構思出更多創新的做法,那更是所有參與者的福氣。

    假如你足夠細心,也許不難發現,無論是檢索工具抑或宣傳工作,其實離不開AI的協助。所以,新世代的書展既要為讀者裝備AI的能力,也要善用AI來提高展會的吸引度和實用度;在提供不同種類和程度的知識的同時,亦要具備有溫度的人際連結——這兩點不單適用於書展,也是其他文化項目在AI浪潮之下,不得不認真思考如何能做的事。



    蕭家怡(文化評論人)



83

鮮花
65

握手
96

雷人
6

路過
32

雞蛋

該文章已有0人參與評論

請發表評論

全部評論

扫描微信二维码

查看手机版网站

随时了解更新最新资讯

400-123-45678

在线客服(服务时间 9:00~18:00)

在线QQ客服
地址:上海市虹口区武进路齐浜大厦456号2幢10楼
电邮:green_ps@ppap.com.cn
移动电话:133012156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