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占卜 一碗賽博雞湯 從古至今,我們對命運的好奇從未停止,算命亦是千百年來流傳不輟。趨吉避凶是人類的天性,人們總希望能通過卜卦、觀星、相術等各式各樣的算命方式,規避風險。在今天,算命也是我們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港澳地區,每逢春節,廟宇前總有排隊求籤的隊伍,亦有不少電視台會推出有關命理的新春特輯,邀請大師預測流年運勢。 然而,在數位時代的轉變之下,年輕人也發展出他們所熟悉且易於接觸的命運工具——塔羅占卜。目前在各大視頻網站上,以“大眾占卜”為關鍵詞檢索出的創作者與觀眾數量眾多,粉絲量從數千至上百萬不等。參與者大多會選擇一則自己感興趣的視頻,例如“未來一個月你會有什麼好運”“ta對我有什麼想法”“事業是否將迎來轉機”等標題。接着,觀眾將在視頻出現的多個“指示物”中,選出自己有感應的一組,再聽取占卜師的解讀。 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青年人並不會將結果當成不可更改的命運聖旨,更多的是抱持“只聽好的”的心態,將其視作一種自我鼓勵與心理安慰。互聯網上的大眾占卜視頻,更像是這個時代獨有的精神雞湯,給予青年人撫慰。這碗“雞湯”免費、無毒、無害,在茶餘飯後飲上一碗,又似乎有了繼續前行的力量。 疫情時代的“心靈按摩” 二○一九年底爆發的新冠疫情,對全球公共衛生體系造成重創,亦影響了個體的心理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於二○二二年發佈的報告指出,全球約有近十億人正經歷某種形式的精神健康障礙,其中焦慮與抑鬱症的發病率顯著上升。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的數據,中國失眠發生率已超過百分之三十八,超過三億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礙,逾四成的成年人受到焦慮困擾。 另一方面,在疫情管控期間,居家辦公、上網課成為了常態,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對着電子熒幕。正如二○二○年的春節期間,互聯網行業時長分佈出現新變化——短視頻佔比首次超越手機遊戲,其中快手與抖音的用戶增量均突破四千萬。疫情高峰時期,人均每日使用手機的時長顯著上升,成為情緒寄託的重要管道(《經濟日報》記者吉蕾蕾)。可見,現實上的隔離,我們只能將注意力轉至線上世界,社交平台成為了探索自我,以及獲取情感支持的空間。 這種前所未有的社會例外狀態,不僅打亂了人們原有的生活節奏,也模糊了大家對於時間的感知。在變化四起的環境下,處在人生分岔路上的青年人,便萌生出對於確定性的渴望,他們期望緊握命運。在此背景下,塔羅占卜悄然進入大眾視野,成為一種低成本、高情緒回報的心理慰藉工具。 在心理資源分配不均、諮詢費用高昂的現實條件下,對於多數人而言,專業心理輔導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選項。於是,大眾占卜成為一種替代性的選擇:它不需要預約、不設門檻,甚至可匿名參與。在資訊洪流中,大眾占卜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片刻停留、內觀自身的機會。某種意義上,塔羅占卜已超越其原有的神秘學範疇,而成為後疫情時代大眾自發“心靈按摩”遊戲,觀者通過聽取占卜師的“預言”,以緩解內在的不安。 療癒經濟的推波助瀾 疫情席捲全球,療癒經濟因而興起,人們渴望在不確定的生活中尋求安慰,且重建內在秩序。當代對健康的理解,不只是身體的無恙,更關乎個體如何應對情緒起伏、調節心理壓力,並在生活失序的狀態中重新建構與自我、他人及世界的關係。 全球健康研究所發佈的《全球健康經濟:超越新冠病毒》報告預測,到二○二五年,全球療癒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七萬億美元,年增長率大約為百分之十。這個市場中,不僅包含塔羅、星盤、冥想、頌缽與能量療癒等新興項目,也包括各種結合身心靈的商品與課程。 以塔羅為例,原本只是七十八張牌的系統,現在已延伸出各種版本與副牌——處理情緒問題的療癒牌、探索潛意識投射的覺察卡、關注內在小孩的自我陪伴卡等。這些產品通常經過精美設計,搭配積極的正念話語,讓使用者在視覺、語言與情緒層面產生共鳴,獲得慰藉。 甚至,塔羅師開始推出一系列完整的療癒服務:開設線上課程、收費社群、直播問答,把塔羅與冥想、芳療、心理學等內容結合起來。與此同時,八字、紫微斗數與西方占星學等原本分屬不同文化的命理體系,在後疫情的時代中,也逐漸被納入同一套療癒敘事,彼此融合。 傳統的“算命師傅”,也就此轉型為“心靈陪伴師”的角色——他們不再單向地宣告命運結果,而是強調共同探索和心理支持。 此外,平台化的運作也進一步推動了這一產業的繁榮。在YouTube、Instagram、Threads、小紅書、抖音、Bilibili等社群媒體上,占卜者不再只是神秘而遙遠的“巫師”形象,而是活躍於數位平台的內容創作者。他們透過直播、短視頻、圖文等方式,與受眾建立情感連結的同時,並實現消費轉化。 療癒共鳴與自我詮釋 大眾占卜使得塔羅不再是私密且個人化的行為,而轉化為公共參與的集體實踐。在小紅書、抖音、YouTube、Bilibili等平台上,青年人不僅觀看影片,也參與留言、點讚、轉發。 這種互動形式創造出“我並不孤單”的情感場域——幾乎每一則影片下方的留言區,都可見“太準了我哭了”“最近剛經歷了一樣的事”這類共鳴式語句。觀眾不僅是接受者,也逐步成為參與者,並透過互動產生出社群的歸屬感。 因此,大眾占卜成為一種去宗教化、去神秘化的日常遊戲:它不再強調命運的不可違逆,更看重個體的能動性。可以說,塔羅占卜所提供的並非“確定性”本身。在房價失控、疫情衝擊與青年就業難等結構性問題,有增無減的情況下,個體似乎喪失了對於生命的主導權。而大眾占卜,正是以其開放式的、多義性的語境,為年輕人提供了一份美好的憧憬——即使未來無法被掌控,人生仍然可以重新書寫。 大眾占卜在當代青年中流行並非偶然。或許,在充滿變數的世界裡,“預言”本身所蘊含的並不是對未來的絕對揭示,而是去引導人們,如何在未知中建立自我的秩序感。 司徒子榆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