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堂見證國運起伏 觀音堂是我近年常帶學生參觀之地,讓年輕人探索這座充滿靈氣古剎的歷史和文化底蘊,自感甚為熟悉。然而這天大清早來到觀音堂,步伐有點沉緩,仿如重履那段厚重的歷史。因當天是七月三日,是《中美望廈條約》簽署一百八十一周年之日。由澳門城市大學、普濟禪院(觀音堂),及文獻學會在這座歷史悠久的禪院舉辦了學術研討會,在同一場景中回顧和反思歷史,探索未來發展,特別有意義。 禪院東偏,妙香堂外的小花園,石桌石凳如凝固的歷史,在綠樹濃蔭相伴中悄然無語。在此空間中遙望時光,回看動盪的一八四四年,不難想像,當時困窘的耆英,受道光帝委派,由南京趕赴澳門阻止美國使團顧盛一行前往北京,在觀音堂內接見美使顧盛。 當時美方起草條文,逼迫開放五口通商,允許美國人在五個條約港口購買地產來建教堂、醫院和墓地,還有《文化條款》,准其採買中國各項書籍等。經過兩星期的磋商,積弱的滿清官員終於被懾服。石桌如鏡,映出那個時代國運起伏,見證風雨飄搖的歲月,留下不平等的歷史傷痕。 兩年前我曾經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查找顧盛一行來華檔案,可見他在留澳其間,不斷購買書籍、致力學習中文,包括滿文和漢語,明顯地對於進入中國內地大展拳腳之野心。今朝陽光明媚,荷香徐徐,禪院梵音祥和。然而,所謂太平光景,並非天經地義,繁華與芬芳是在歷史夾縫中由無數艱難代價換來的。石桌石凳保存至今,側面的碑亭提醒着人們這段沉痛的歷史,歷史烽煙不可忘。 普濟禪院(觀音堂)住持戒晟法師在石桌石凳前與大家分享,文化局將進行活化計劃,在遺址周圍進行配套改造,作為文旅教育基地,大家樂見其成。 遨 翹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