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不孤:濠江兒女書寫抗戰史詩 致敬澳門在中國抗戰中的特殊貢獻 一九三一年至一九四五年,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洪流中浴血奮戰。澳門,這座面積僅約十六平方公里的半島,憑藉其獨特的地緣政治地位與熾熱的愛國情懷,成為抗戰大後方不可或缺的戰略支點。澳門不僅為祖國輸送了大量物資與人才,更構築連接國際反法西斯力量的隱秘通道,以赤子之心書寫了不可磨滅的歷史篇章。 全民動員:救亡圖存的抗戰洪流 梁啟超曾言:“普世界之最愛國者,莫中國人若矣。”抗戰時期的澳門華人,正是這種愛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當日寇鐵蹄肆虐華南,澳門因其特殊地位成為東亞唯一未被佔領的港口,承擔起物資樞紐、國際中轉站與抗戰堡壘三重使命。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僅兩月,澳門華商即發起成立“澳門籌賑兵災委員會”。萬人齊聚灣仔廣善醫局,單日募得二十萬銀元支援東北抗日。戰火蔓延之際,“澳門各界救災會”、“澳門婦女慰勞會”、“四界救災會”等組織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四界救災會”規模最為龐大,其信封背面“救災如救火!救國即救家!”的標語,成為全民動員的旗幟。 香港淪陷後,著名的“香港大營救”行動中,夏衍、范長江等數百位文化精英經中共地下黨組織營救抵澳。鏡湖醫院院長、中共地下黨員柯麟以醫院為掩護,建立聯絡站,使澳門成為“東方卡薩布蘭卡”。此外,澳門中醫學會突破封鎖,將雲南白藥等緊缺藥品秘密運往內地;一九四○年廣東大饑荒時,澳門中華醫館發起“一碗飯運動”,每日向難民發放逾千份救濟餐。 血汗鑄長城:募捐狂潮中的家國情懷 澳門同胞以驚人創造力開闢多元募捐渠道,形成獨特模式。一九三八年“七七事變”周年紀念日,全澳素食籌款,食品皆印“毋忘七七”;一九三九年“八一三”獻金活動中,一位老人摘下金耳環,當場敲下兩顆金牙,鮮血直流仍署名“無名氏”。短短三日,活動即募得國幣十萬元。 文化界亦不甘落後。粵劇名伶任劍輝在萬家樂戲院上演《漢奸之子》,演至“血洗盧溝橋”一幕時,全場觀眾高唱《義勇軍進行曲》。話劇團體“藝聯”排演《明末遺恨》,以古喻今,激發抗敵意志。商界精英馬萬祺堪稱毀家紓難的典範,一九四三年,他與夫人羅柏心將婚宴開支五萬大洋,全數捐給廣東婦女戰時兒童教養院。 據不完全統計,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年間,澳門同胞舉行逾百次捐款義賣活動,抗戰期間向內地輸送資金折合今數億元人民幣。這些由金銀首飾、金牙乃至血汗換來的資金,鑄就了抗戰史冊上鮮明的“澳門印記”。 弦歌不輟:文化抗戰的濠江實踐 澳門在烽火中頑強守護中華文化血脈。一九四一年香港淪陷後,四十餘所內地名校遷澳續辦。面對人口激增的嚴峻形勢,澳門中華教育會緊急開辦難童義學。現存七十五所澳門學校中,近十所源於此時期遷入的內地名校,如廣州大學附中(後發展為廣大中學)。 濠江中學與廣大中學成為華南最早升起五星紅旗的學校。廣大中學童子軍尤為出色,一九四○年代全澳選派六十一名代表赴省城活動,其中三十人來自該校。教師陳律平兼辦義學與平民識字班,服務基層逾半世紀。 文藝界同樣奮起抗爭。澳門孕育了人民音樂家冼星海,其《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成為時代強音。“大眾救亡歌詠團”由共產黨員廖錦濤率領,高唱抗戰歌曲;“前鋒劇社”深入鄉村演出《烙痕》、《重逢》,演員扮演東北同胞遭奴役時,“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怒吼響徹街巷。 濠江兒女:前仆後繼的血染風采 澳門青年以血肉之軀投身前線。一九三七年成立的“澳門四界救災會”組織十一批共一百六十七人“回鄉服務團”,其中廖錦濤率領百餘人加入第十二集團軍政工總隊,十九歲女隊長梁鐵率第四分隊深入順德淪陷區。該團共有十四人確認犧牲,包括團長廖錦濤和創始人陳少陵。此外,“旅澳中國青年鄉村服務團”奔赴珠江三角洲,組建兒童團、婦女會;“澳門中國青年救護團”投身戰場救護,展現澳門青年的熱血擔當。 結語:孤島不孤的歷史啟示 抗戰期間,澳門輸送資金折合今數億元,轉移人員逾千人,一百六十七名回鄉服務團員中,十四人殉國。一九四五年勝利的曙光降臨,澳門向世界昭示:澳門同胞與祖國人民血濃於水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孤島不孤”,勠力同心 、共赴國難、從不缺位! 澳門的貢獻超越了傳統軍事範疇,在物資輸送、通道開闢、文化保存、國際救援等多維度重構了抗戰格局。這座璀璨之城、蓮花寶地的抗戰史是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生動寫照。地理的隔絕從未割斷血脈的相連,硝煙中的每顆金牙、每艘夜航船,都是對法西斯主義最鏗鏘的拒絕,是濠江兒女用赤誠與犧牲書寫的壯麗史詩。 中西創新學院教育學院院長 李慧勤 |
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