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的稱謂 廣府人有句口頭禪曰:“壞鬼書生多別字。”別字,是別名,有所謂“字”、“號”。這是指人。而“年”也有它的別名,卻並非“壞鬼書生”。它的命名卻是因改朝換代而來。 《爾雅 · 釋天 · 歲名》:“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其實都是同一樣的東西。以上這段文字是說:“載”,是年歲的總稱。夏代稱年曰歲,商代稱之為“祀”,周代叫“年”,唐堯虞舜時代叫“載”。這都是年歲的名稱。不過有個特點,人自出娘胎的第一年度稱為一歲,兩年為兩歲,如此遞增。如果去世,在訃聞中往往說“在世若干年”。 甲骨文的“年”字,像人頭上頂着禾,象徵稻穀成熟人們慶賀豐收。所以“年”最早的意思是指稻穀成熟,是一個吉祥的詞。古書常見“大有年”、“受年”或“祈年”的說法,實即獲得豐收,祈求豐收。古代稻穀一年成熟一次,因此“年”由收成引申為收成一次的周期,那一年,也就成為紀時的名稱。 “歲”不作為時間單位,與收割莊稼有關。甲骨卜辭中“歲”寫作“戉”,是“鉞”的初文,本義表示收割(這個意義後來寫作“刿”)。農作物收割一次就是一“歲”。有一個“歲”,稱為“今歲”、“來歲”。這是因為,種植不同作物,其收穫期有先有後,因為一年要收割兩次的緣故。因此,“歲”作為時間單位,最早的意思與“年”並不相同。只是到了後來,“年”、“歲”才逐漸成為同義詞。也有人認為“歲”本是歲星的名稱,因為用歲星來紀年,所以也稱為“歲”。 “載”作為“年”的別稱,僅見於《尚書》等經籍中,如《書 · 堯典》:“九載,績用弗成。”據考證,“載”表示“年”,乃是“才”的同音假借字。“才”的意思是“草、木之初”。草木生長一年一度,所以把草木初生作為一年開始的標識。由此看來,“載”作為“年”的別稱,是從自然界物候變化的周期出發的。 冬春軒 |
請發表評論